【明報專訊】香港渣打馬拉松於2006、2012年各有一名男選手在賽事中或賽後猝死,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提醒,訓練不足除增加受傷風險,全馬選手更有可能在賽程後段、即約30至35公里路段出現「撞牆」(hitting the wall)反應,即耗盡肌肉及肝臟內的醣分,沒足夠能量持續運動,若選手此時堅持作賽,可能引致休克、不省人事甚至死亡,兩年前的26歲男選手便疑在衝線後「撞牆」不治。 耗盡肌肉肝臟醣分休克 雷雄德表示,「撞牆」初期會出現疲倦乏力、脫水及神志不清等徵狀,此時選手不應靠意志力硬撐,應該馬上休息及補充電解質。前港隊滑浪風帆運動員陳敬然11年前參加半馬,便曾經出現「撞牆」反應,他憶述當時「正準備跑入西隧,突然感到體力下降得很厲害,覺得無法跑下去」。事隔11年,陳敬然今年再戰半馬,他表示現時每周操練3天、每次跑約8公里,但較業餘標準仍有距離,比賽當天會量力而為。 寧「hea跑」勿硬撐 距離渣馬開跑只剩下10天,雷雄德指出,選手應逐步「減操」作最後備戰,以全馬選手為例,賽前一星期應把訓練量減少三分之一,或每周不多於15公里。至今未曾作任何長跑訓練的選手則不宜突然加操,他再強調:「10公里選手跑下『hea』下尚可勉強完成,體力不支大可乘車離開,跑半馬或全馬選手若毫無訓練,就應該認真考慮放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