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舉世矚目的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受賄、貪污及濫用職權一案,9月22日在山東濟南市中級法院宣判,3項罪名全部成立,薄熙來被判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及終身監禁,他已表明上訴。中外媒體對案件判決有何解讀?
■中港媒體
《明報》
《明報》9月23日發表以〈判薄政治死刑 習李用心良苦〉為題的社評,指出薄熙來案在內地司法審判方面展現了力圖公開透明的進步,例如在庭審中採取了微博播報的形式,並對薄熙來的自辯和律師辯護作了有限度「實錄」,這在過往的高級官員貪腐案中前所未見。
另一方面,社評作者遺憾當局出於對內地政治現實的維穩考量,未能充分利用審判來徹底追究薄破壞法治的罪行,浪費了一次在中國政壇釐清是非、撥亂反正的良機。作者指出,審判中對薄熙來的「濫用職權」有所涉及,但那只是他「踐踏法治」的冰山一角,官方似乎有意將注意力引導至薄的個人貪腐,甚至是其家人及部下的恩怨情仇等八卦橋段上。至於薄熙來在重慶所做的操弄司法、侵犯公民財產和人身權利的種種作為,迄今仍未得到追究。
作者總結指出,今次庭審中,官方對薄熙來的政治取向與其個人貪腐行為作了十分謹慎的切割,若考慮到內地現實,會理解習李新領導層在內地政治環境現實下投鼠忌器的良苦用心。今次薄熙來垮台,已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的改革開放絕不可能走回頭路,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政治人物最終都會被歷史拋棄。
《環球時報》
內地《環球時報》9月23日社評以〈一審判薄無期徒刑彰顯法律的剛性〉為題,指出雖然薄熙來不是被審判的第一名同級別前高官,但案件帶來強烈警示。作者先指出,曾有人預言薄熙來將會被判有期徒刑十幾年、薄案庭審的信息公布會非常有限,但各種議論從判決中已塵埃落定,薄案由始至終扣緊法律,依法審批薄是順應民意,也是對法治精神的忠實堅守。
作者又指出,中國反腐有全社會從各個角度的積極推動,其最終依據是中國法律,而薄案的審理過程和最終判決有效提高法律在中國社會的威信。
作者總結指出,相信薄案是非常響亮的警鐘,顯示中央依法反腐的決心和信心堅定不移,亦將是未來大趨勢。
■外國媒體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德國之聲中國新聞部9月22日發表題為〈Pre-meditated verdict in Bo Xilai case〉的評論,指出薄案的判決比預期嚴重,亦傳達了一個信息:任何觸犯中國共產黨「潛規則」的人都須接受懲罰。作者指案件並非純粹指控薄貪污,而是有政治動機,因為薄的政治風格為他帶來很多敵人。以貪污罪名把政見不合的官員撤職,是共產黨常用的權力鬥爭手段。
作者分析,中國法院並非獨立機構,需聽從黨及政治局的命令,政治案件審判一般約需兩天,但薄案長達近4星期,顯示薄得到一定支持,中央難取得判決的共識。不過,這次判決證明了黨內部沒有分裂,任何破壞共產黨「潛規則」的人必須受懲罰。作者最後總結,指出薄上訴能否成功成疑,因為共產黨領導人已決意終身剝奪其政治權利。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英國《獨立報》9月22日以〈The Bo Xilai case highlights China's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為題發表文章,指出薄熙來案揭示了中國嚴重的貪污問題,中國的官員都把行賄和受賄視為生活方式,他們有權力以行賄來解決問題。文章指中國每年均會起訴約4萬名貪污的官員,但當中大部分都是作小規模貪污的低稅收或低級官員。
文章認為,家庭關係和傳統慣例是中國貪污的核心元素,因此,中國學者何家弘指中國的貪污問題是「制度化」,而非「個人化」,並指如果中央政府試圖透過沒收官員的個人財富來整頓貪腐,勢必引發革命;文章引述何家弘稱「中國過去已有夠多的革命,這場革命永遠不會發生」。
◆文中4篇評論對薄熙來案的解讀有何異同?(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