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我們看慣港劇,或許早厭倦那種「老是常出現」的家族或公司鬥爭劇情。不過從另一角度看,我們閱讀歷史事件時,又是否直接簡化成國家大義呢?漢代的吳楚七國之亂正是一宗被過度正義化的歷史事件。 吳楚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宗室諸王不滿封地不斷被削而起兵的事件,我們談它一般只茞援顝齒畬郈驤Q殺、周亞夫3個月平亂的過程,又或對鞏固中央集權體制的作用,談來談去似乎都是國家大事,但它本來卻是一幕幕公報私仇。 吳王之子被殺 20餘年不入朝 作為亂事核心的吳王劉濞,聲稱不滿晁錯建議削藩而聯合其他藩王起兵,但他對景帝的不滿早已有之。當文帝尚在、景帝還是太子時,有次吳王的兒子入宮與景帝弈棋,二人相爭不讓,最後景帝拿棋盤砸死了對方。喪子的吳王十分驚怒,又不敢得罪文帝,便詐病不入朝覲見,此後20餘年都沒入朝,可見忿恨之深。這段喪子舊事,在晁錯建議削藩時亦曾提及。後來吳王打荂u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起兵,但晁錯被殺後卻仍不息兵,則更像是衝荋禮坌ぅ帤澈珜o個「殺子仇人」來的。 不僅起事者有私心,朝中重臣也想利用亂事扳倒政敵。建議削藩的晁錯,與另一大臣袁盎向來水火不容,二人不肯同席、不肯同堂論事。由於袁盎與吳王交情甚深,當晁錯聞知吳王舉兵時,立刻與下屬商議可否治袁盎罪,惟未有定案;而收到風聲的袁盎則搶先下手,聯合相熟大臣向景帝進言,說吳王的目標是晁錯,殺了他就能息亂。結果晁錯被騙到刑場殺害,吳王卻沒有罷兵,國家危難沒有化解,只有袁盎的借刀殺人得逞。 景帝殺晁錯 料有個人盤算 一直重用並袒護晁錯的景帝,在此事中卻接納袁盎的建議,犧牲這名已長年輔助自己的忠實智囊,總令人覺得蹺蹊。從晁錯擅長法家權術來看,長期受他影響的景帝很可能也擅長權術,在用晁錯及殺晁錯的背後,恐怕也有個人盤算在內。 文:葉雨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