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中大醫科新生白袍典禮
時事通識教材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校政民主多形式化
小事可以傾 校規無商量

【明報專訊】編按:近年青少年愈來愈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參政文化已由社會延伸至校園,本報以系列形式探討校政民主化情况,包括學生爭取民主的真實例子、師生須具備的素質、學校面對的挑戰及應對方法等,供學校借鑑,探討出路。

政改、反對發展新界東北計劃等社會爭議事件,總見到學生的身影,更愈走愈前。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指出,不少學生有感可在社會議題中抗爭,開始質疑為何在校園內要言聽計從,校園的議政氣氛愈來愈濃厚,校政民主化已成大趨勢。不過,研究發現大部分學校的民主「形式化」,只容許學生決定雞毛蒜皮事如旅行目的地,校規等議題就「行人止步」,有教師甚至形容校服顏色是「大是大非,不容討論」,令人擔心師生間的張力影響正常教學。

梁恩榮表示,不少學生曾參與反高鐵、保育龍尾灘等集會,期望爭取公義,「即使無親身參加,朋輩亦會在社交網站分享消息,間接接收信息」;加上通識列為必修科,亦令學生更批判。

參選學生會 近年趨積極

梁恩榮指出,以往的公民概念是「當時當地」(there and then citizens),意指年滿18歲後才盡公民責任投票,但現已轉變至「此時此地」(here and now citizens),公民沒年齡、地方限制,「青少年會尋找在社會的權與責」,學生參與社運的熱情重燃。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戴德正亦表示,學生近年愈見積極參選學生會,「以往多數得一個內閣,近年最少兩三個」。該校學生會定期召開會議、公開論壇,並邀請校長和教師參與。

學生提理據 校方終接受

戴認為,即使校方訂出政策和規定前會經過深思熟慮,但難免掛一漏萬,「始終學校和學生的考慮角度不同,最重要是有容乃大,攤出來傾」。他舉例,學生以往外出午膳後須經正門回校,「側門有車行,怕學生危險」,但學生要求使用較接近食肆的側門,「學生指出不會所有同學同時食完飯,一窩蜂回校,所以經側門亦安全」,校方最後批准。他補充,學校資源無法滿足學生所有要求,有需要時會向學生解釋,避免誤解。

教師:校服顏色大是大非

不過,開放校政的學校不多,梁恩榮正進行由研究資助局資助的「學校的公民使命:公民教育、學校民主式管治及學生參與」研究,向全港約400間中學派發問卷,獲101間學校回覆,有教師和學生參與,當中5間中學獲邀進行深入訪談。研究尚未完成,但梁恩榮透露,初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校開放校政「純粹形式化」,學生會未掌實權。

他稱,絕大部分學校僅開放「安全範圍內的議題」,例如繽紛同樂日的攤位遊戲玩什麼、旅行行程等,一旦牽涉重要議題如校規、教學政策便「行人止步」;至於學生參與校政的程度,大部分僅獲諮詢或表達意見,絕少可參與決策。

學者指開放校政大趨勢

梁恩榮續指出,訪談期間有教師過分保守,不但對學生的頭髮長短有嚴格規定,甚至指「校服顏色是大是大非的事,不容討論」,令人擔心學生或以激烈行動表達不滿。他提醒,開放校政已成大趨勢,回不了頭。

(校政民主化系列之一)

明報記者 廖穎琪

 
 
今日相關新聞
校政民主多形式化
指學生選舉「黑箱」 400中學生聯署求變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