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入城門,煙花如雨落下,花燈多如千樹開花。婦女出外走動,馬車擦身而過,這是棉紡會中學設計的〈青玉案.元夕〉虛擬實境(VR)教材。戴上眼鏡的學生「穿越古代」,參加南宋元宵盛會、尋找辛棄疾筆下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你見到兩個士兵啊?我們堅持加的!」棉紡會中學中文科主任徐文超拆解VR短片的「彩蛋」,「城門關閉、士兵巡邏,便能反映外敵壓境、南宋國內局勢緊張的寫作背景」。他與同校中文科教師楊國勇、陳廣隆2017年參加「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計劃」,獲得20萬計劃資金,實踐設計VR文言文教材的目標。「10年前,我們使盡渾身解數講課,學生會留心,但現在未必得。」考慮這一代對影像更敏感,亦愛玩遊戲機,徐文超等決定設計VR教材。
赴日考察 悟VR妙處
3個不愛遊戲機的教師遂赴日本考察,每次試玩VR遊戲完畢,便立即拍片分析好玩之處,「返港與VR公司討論時,才勉強搭得上話」。他們有次走入暗黑的遊戲場地,遠方逆光之處見到一個人站立,隱約聽見尖叫聲,他們此時才戴上VR眼鏡,同伴都變成影像。遠處的人手持大刀,朝他們的方向狂奔,同伴走避不及,大刀一揮而下──「這不就是臨場感!」遊戲令徐文超等意識到,場景設計與配樂很重要,「『寶馬雕車香滿路』,我們要求馬車一定要迎面而來,這樣才夠逼真;『鳳簫聲動』,陳sir特意找來詞牌樂譜與樂師配樂」。
與VR公司開會時,教師除了提供一紙範文,更重要是解說教學重點,「很多人稱此為遊戲,但我堅持是教材。學生不是玩完就算」。如詞中「玉壺光轉」,玉壺借喻為月亮,但技術人員並不理解,只設計玉壺升上半空、發光自轉的畫面。經解說後,才有了後續影像:玉壺最後幻化成月亮,「在幻化的過程堙A學生就會明白借喻,因為玉壺與月亮的共通點是光潔亮麗」。
教師試玩 拘謹變肉緊
上學年校內中四、中五生首先參與教學體驗,學生鄭紫盈回憶:「平時上課時,會慢慢分神,但VR遊戲則愈玩愈精神。」她說溫習亦比平時容易。校方6月舉辦首次教師交流活動,120人出席。他校教師本來略為拘謹,但戴上VR眼鏡後,會不自覺地站起來,肉緊地問:「那女生到底在哪?」師生皆認同VR文言文教學有趣,但疑問隨之而來,「值得嗎?」
一篇VR教材,花了20萬、3名教師7個月的課餘精力;暫未知VR遊戲會否提升學生成績,但徐文超計算的是「新可能」,「如果你今天步入課室,你教到書、學生肯聽又明白、大家好開心,你毋須使用VR」,但他希望教育亦容得下缺乏書緣的學生,「就算學生對文字冷感,但不代表難提升他們對文字的溫度。20年前、10年前我們都用粉筆教書。10年後呢?」
■經驗回首
資源投放
◆15萬元製作費、5萬購買10套VR器材
◆7個月VR公司製作時間
◆校內200名中四、中五生試用
◆2間中學、1間小學曾借用VR器材
◆舉辦3次教師交流活動,270名教師出席
教師疑問
(1) 網上播放影片吸引學生,不是已經足夠嗎?
VR教材優勝之處是臨場感。網上影片多為內地劇集,劇情多枝節,需要剪輯;對白亦為普通話,不算是切合母語教學的材料。
(2) 所有範文都適用於製作教材?
不是,有較多場景描寫的篇章會較適合;只有對話的〈論仁、論孝、論君子〉、孟子講述主張的〈魚我所欲也〉等不太適合。
(3) VR教材可否取代講課?
VR教材只能令學生明白作品表層的意思,教師仍需事後講解。
(4) 會否製作其他範文的VR短片?
未有下一步計劃,但希望在網上分享〈青玉案.元夕〉VR教材後,能吸引更多教師交流意見,聚沙成塔。
■《青玉案?元夕》共享教材
教材下載:http://bit.ly/2FO3Lqw
借用器材:http://bit.ly/2Sp0FdR
文:蔡康琪
圖:蔡康琪、受訪者提供、教材撮圖
[語文同樂 第3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