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1938年11月,溫哥華的著名地標:獅門橋(Lions Gate Bridge)竣工通行,這座連接西溫和溫市Stanley公園的鋼索吊橋,多年來是市民和觀光客的必經橋樑,更是郵輪和船隻進入溫哥華港口要見到的歷史地標。雖然上下班時刻,橋上總是車水馬龍,每天有6至7萬次車流,但是,往北能欣賞北岸山景,往西是絢麗奪目的海景,往南更能感受Stanley公園的綠意。這座國家歷史建築,往往成為熱門攝影景點,夜晚燈火的點綴,令人如痴如醉。撰文/攝影:張耀仁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獅門橋於上世紀竣工,80年來見證汽車時代的開啟,也成為大溫交通樞紐,更造就西溫和北溫的蓬勃發展;然而,獅門橋的推動過程,可真是一波三折。早在1890年代,就出現在第一峽灣(First Narrows)造橋的構想,直到1920年代,該計劃逐漸成型,但是,當時民意反對破壞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還憂心橋樑影響船隻航行,於是,1927年在一場公投,市民否決興建計劃。
推動獅門橋的幕後功臣,莫屬一位名為泰勒(Alfred J.T. Taylor)的本地企業家兼工程師,雖然市民不支持,但一心要開發北岸的泰勒不輕言放棄,他找到著名的愛爾蘭黑啤酒公司Guinness家族,來負擔造橋經費,Guinness家族當時向財政拮据的西溫市政府,買下4,000英畝地皮,也就是British Properties區,但苦無一座便利橋樑連接溫市,無法吸引人口移入西溫。
當年造橋耗資600萬元
適逢1920年代經濟大蕭條,失業人口眾多,反對造橋的聲浪逐漸變小,1933年再度舉行公投,市民終於同意獅門橋的建造,於是,1937年3月開始動工,隔年1938年11月14日完工,僅耗時1年8個月、耗資600萬元,全部由Guinness家族出資。10英畝的史丹利公園雖然被犧牲用來鋪設道路,但是,這座新橋當時是大英帝國最長的吊橋,其創新的鋼纜技術十分出色,對往後的工程技術奠下新基石。
通車後,汽車過橋費是25分(折合當今為5元),行人和自行車是5分,有歷史學者認為,受限在昂貴過橋費之下,居住在西溫British Properties區更顯獨特和尊貴。
因應人口增長,原本兩車道的獅門橋在1952年擴增為三車道,卑詩省府於1955年向Guinness家族買下獅門橋,過橋費則在1963年取消。在1990年代時期,獅門橋急需一番整修,於是在2000年9月,省府耗資8,650萬元,把所有橋面採取一節一節的更換,耗時1年完工,為了降低對交通的影響,所有工程都在周末和晚間進行。
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地點
對加拿大人來說,獅門橋不但是傑出的建設、更具有重要象徵價值,聯邦政府在2004年12月把其指定為「國家歷史地點」(National Historic Site)。至於獅門橋的起名,是源自名為「The Lions」的北岸山區雙峰,於是,在獅門橋南邊入口,矗立一對混凝土的獅子雕刻,象徵各自守護在入口兩側,是著名溫哥華雕刻家馬雷加(Charles Marega)的傑作。
獅門橋最重要的推手:泰勒,他在1945年過世,享年57歲,依照他的遺願,泰勒的骨灰最後從獅門橋撒下大海,長眠獅門橋畔。至於獅門橋鋼纜上耀眼的燈飾,是溫市在1986年舉辦萬國博覽會時,由Guinness家族捐贈。如今,不分晝夜,獅門橋都是那麼吸睛,永遠都是加拿大人的精神地標。
拍攝獅門橋的地點
地點1:史丹利公園的Sea Wall,可拍攝獅門橋霓虹燈以及西溫山景,經常可見婚紗攝影在此取景。
地點2:史丹利公園的Prospect Point觀景台,可拍攝橋面和車流。
地點3:史丹利公園彎道(causeway)的路橋,可拍攝南面入口的兩座獅子雕刻和車流,許多觀光巴士在此短暫停留供遊客欣賞橋樑。
地點4:西溫Ambleside公園的Sea Wall和沙灘,拍攝橋樑和市中心大樓景色。
其他地點:西溫的Cypress 省立公園觀景台,可遠眺獅門橋以及大溫地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