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新校長遴選程序長達兩年,據了解,港大校長物色委員會起初擬定一份逾百人的名單,包括海外大學校長,但最後只向遴選委員會推薦3人,包括兩名外籍華人,惟其中一人年逾60,另一人則學術地位較低,最後選出馬斐森。 港大校長徐立之2011年10月因時任國家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大引發「8.18」事件,在公眾壓力下放棄續約,校務委員會先後成立臨時工作小組、物色委員會及遴選委員會,根據候選人學術成就、全球視野和管理能力,選出新校長。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昨接受查詢時強調,物色委員會先鎖定數名人選,再由遴選委員會集體決定建議馬斐森為唯一候選人,依足程序。梁智鴻又說,雖與馬同屬醫學界學者,但兩人素未謀面,不會偏幫馬。 葉建源﹕盧有份遴選都批評 值得關注 對於馬斐森任命引爆港大「內訌」,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事件複雜,因為盧寵茂有份參與遴選,對馬應有深入了解,「連他都如此批評,值得關注」,促請港大公開更多資料,令遴選過程更透明。校友郭家麒期望馬斐森上任後須面對反對聲音,盡力修補裂縫,以表現贏回尊重。他稱今次遴選是黑箱作業,令人失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