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帶一路」牽動世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認為,全球經濟仍未能從蕭條中復蘇,發達國家需要調整結構,而發展中國家又面對基建這個發展瓶頸,中國的「一帶一路」正是既為發展中國家「造血」,又為發達國家製造調整空間的「多贏」之舉,從而改變國際發展格局。
倡投資發展中國家 回報發達國
林毅夫早前在北京一個論壇提到,他2009年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時就提過「全球復興計劃」,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需要改革高福利、高槓桿、高赤字的狀G,但減福利又會造成失業率上升、社會動盪,另外的辦法是令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不過,當歐美同時發生危機,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沒有自身貨幣,如果歐元整體貶值,又會令美國、日本狀G惡化,故美元採取競爭性貶值來對}歐元貶值,於事無補。
林毅夫提出的計劃是,如果大量投資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短期內可為當地創造經濟增長、就業和稅收,他並引述研究發現,每投資100美元在發展中國家基建,會創造70美元的進口,對發達國家亦有利。他舉例稱,2012年東莞製鞋企業華堅集團轉移到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一年內僱用2000多人,使埃塞俄比亞製鞋出口增加了一倍多,改變國際投資者對非洲不能作為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看法,也改變了國際買家不能在非洲下單的看法。埃塞俄比亞2013年設立了第一個輕工業園區,吸引到土耳其、韓國、台灣等廠商前往投資,所以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為發達國家亦帶來機遇。
「這次(2008年)發達國家的危機是從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以後最嚴重的一次,所以如果真的要幫助發達國家創造結構改革的空間,小打小鬧不行,必須有全球的共同努力。」林毅夫說,中國外匯儲備還會繼續增加,傳統上只能買發達國家投資產品,但更好的用法是投資全球基建,一方面回報更加穩定,另一方面有利國際發展。
倡基建互通為主產業轉移為輔
他又稱,樂見中國牽頭「一帶一路」,因為真正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從農業進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在二戰以前就已經走完那個階段了,它沒有產業可以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幫它造血;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必須改善基礎設施,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是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他們也是上個世紀以前都已經建的,這樣的狀G下,它的發展合作就只能給錢援助,給錢還要附帶很多發達國家的理念和標準,比如說會強調一些發達國家看起來非常重要的東西,像教育、健康等等,但是這些東西都不造血,所以意願非常好,效果非常差」。
勞動產業失優勢轉移帶回增長
所以,他建議「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主,以產業轉移為輔,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最低工資的上漲,優勢逐漸消失,轉移出去可創造發展中國家的機遇;如果發展中國家增長起來,它的市場亦會為中國帶來增長,「『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很多是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這樣的投資也有利於保障我們在新常態下所需要的資源,還可以創造比較友好的關係,有利於外交環境」。
■影片區
一帶一路是什麼?http://link.mingpao.com/27330.htm
明報記者 林迎 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