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上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57%女受訪者認為單身女性會幸福,較認為婚姻令婦女幸福的受訪者比例高5個百分點,調查機構直指這反映重視婚姻的傳統社會觀念有所改變。事實上,發達國家及地區男女遲婚甚至不結婚似乎已成趨勢,日本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政府長年為國民不婚不生育頭痛不已,美國保守派和自由派則為傳統家庭消失爭論不休。當婚姻不再成為人生大事後,社會會如何改變?政府又可以如何應對?本報將一連兩周探討。
「家庭」一直是美國文化論戰一大戰場。美國結婚率下降、非婚生子女增加的趨勢,叫保守派人士憂慮,提倡重振婚姻。一些學者認為婚姻制度崩潰已成事實,政府應調節社會政策,支援單親家庭,幫助這些家庭的孩子走出貧窮循環。
美國結婚率自1960年代一直下降,專研美國家庭結構的馬里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科恩(Philip Cohen)2013年《大西洋月刊》撰文警告,若美國婚姻維持現時下跌趨勢,結婚率將在2042年跌至零。他向本報解釋,2042年並非一個嚴謹的預測(prediction),只是依目前趨勢的推測(projection):「美國婚姻下跌趨勢深刻且持續,若結婚率跌勢繼續,婚姻將會在未來50年消失。當然我並不預期(結婚率跌至0%)會出現,但我同樣看不到結婚率反彈的理由。」
婚姻制崩潰 社會分裂
結婚率下跌是西方國家共同現象,在英國、法國及北歐,男女不結婚共賦同居是普遍現象。美國學者指出,歐洲同居者可以維持穩定長遠的關係,美國同居者則多是暫時組合。男女在關係不穩定情G下生育子女,尤其引起學者關注。
美國現時約有四成新生嬰兒非婚生。曾在克林頓政府任職的經濟學家索希爾(Isabel V. Sawhill)去年出版Generation Unbound: Drifting into Sex and Parenthood without Marriage指出,美國正分裂成兩個階層,一是「有計劃者」,另一班是「漂泊者」。前者有計劃成家立室,所組織的家庭穩定;後者欠缺計劃,毫無準備下生育。該書引述數據稱,美國30歲以下女性所生的孩子有一半是非婚生子女。這些子女的父母四成會在孩子5歲前離異。
美國研究﹕單親兒童較貧窮
更令人憂慮的是,未婚生育的趨勢有階層之別,差不多九成大學程度女性都是婚後生子,其婚姻亦較為穩定;沒有大學程度的女性有58%頭胎誕下非婚生子女。 另有數據顯示,單親家庭的兒童貧窮率是雙親家庭的4倍。 這顯示,在美國愈低下層的家庭愈不穩定,亦愈容易陷入貧窮。
學者促調整福利照顧單身族
保守派對婚姻崩塌的憂慮並非無因。他們提倡重振婚姻的一大理由,便是家庭穩定有利兒童成長。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全國婚姻計劃」(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主任威爾科克斯(Bradford Wilcox)對本報說:「接受婚姻衰敗的事實無異於向不公平妥協,因為已婚父母的孩子將會較單親家庭孩子健康成長。」
美國不少數據顯示,雙親家庭的成長背景跟教育及日後收入水平有正面關係。威爾科克斯去年一項研究稱,來自雙親家庭的年輕男性每年較來自單親家庭的男性多6500美元收入,女性則多4700美元。
問題是當經濟及社會環境已變,政府可做什麼? 自由派學者一直認為,政府應增加福利支援單親家庭,以免單親孩子輸在起跑線。科恩便稱,傳統家庭消失,不再成為個人支柱,政府福利政策應加以調整,照顧單身人士及單親的需要:「社會福利政策應盡量以個人為單位,而不再是家庭為單位。」 但威爾科克斯認為,政府就算怎樣花錢,也取代不了一個穩定家庭及父親。
經濟學家「投降」 籲關注生育
索希爾認同保守派看法,指婚姻制度的確為兒童提供了穩定環境成長,「若結婚率重返1970年代水平,兒童貧窮率有望下跌兩成」。但她坦言,傳統家庭消失已成定局,無可挽回。她認為,給予單親家庭支援固然重要,但父母角色始終難以由政府取代,為了下一代福祉,政府的社會政策應防患未然,針對沒計劃的生育宣揚「有責任的生兒育女」,這樣做無異將婚姻跟生育分開。
長年捍衛婚姻的索希爾「宣布投降」,引起不少反響。她年初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說:「婚姻正消失。我相信制度將會亦必須隨時間改變。」
明報記者 林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