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背景
2019年2月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掀起爭議,2019年5月底有200間大專和中小學的校友、教職員或學生發起反修例聯署。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同月29日發聲明,稱「強烈譴責將政治操作帶進校園,干擾學校的正常運作」,稱有人企圖利用師生作政治表態,嚴重破壞校園安寧,認為「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呼籲教師緊守崗位,以理性持平態度看待修例。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不點名批評有教育團體在沒證據下,將各校友的反修例聯署抹黑為「政治操作」,甚至指是「利用師生」,此說法是對參與聯署的校友和師生極不尊重,對此表示遺憾。
中學校長會:相信老師可持平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於2019年5月底說,聯署主要由校友在網上發起,一般中學生對修例認識較少,暫未見校園內有熱烈討論。現時學校對此議題掌握資料不多,加上學校非主要諮詢對象,相信「不是很多學校有準備將此變成討論課題」。他說,若個別學生有興趣討論,相信老師會以持平角度,將不同意見告知,不擔心老師會自我設限。
◆正方:袁梓珵(皇仁書院,中五)
資源和時間不足
早前一連串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活動有不少年輕人參與,令社會各界開始思考教師應否避免在校園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我認為教師應避免討論。
首先,認真討論政治議題或需佔用大量課堂時間。雖然教育局早已就每個科目給予建議教學時數,但大部分教師都跟不上,導致「飛書」的情G經常發生。而政治議題涉獵的層面非常深廣,教師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講解和討論。因此,學校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讓教師和學生討論政治議題。
其次,難以確定個別教師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時能保持客觀中立,部分取態較激進者甚或會對學生的情緒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能因不同政見而產生激烈的語言或肢體衝突。因此,為保障校園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應避免在校園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
【內容經編輯刪節】
◆反方:陳穎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中五)
促進多元化討論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社會運動,也掀起對於教師應否避免在校園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的爭議。對此,我是反對的。
首先,作為盡責的公民應關心社會,故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應留意社會時事。加上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學生根本無可避免接觸敏感議題,但學生或因資歷不足而有較極端的觀點。根據《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當公眾意見分歧時,應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因此,這情G下反而需要教師以客觀正面的態度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再者,自2009年引入通識教育為高中必修科,至今已有10年,老師教授相關議題的手法已日趨成熟,可以多元化的角度與學生討論。固然,每人有其自身的立場,但專業的教師可做到《香港教育專業守則》提出的「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
【內容經編輯刪節】
■有狫
歡迎同學就以下議題或自選議題發表約300字的個人意見,連同聯絡方法投稿至living@mingpao.com,一經刊登,可獲明報出版社100元書券
?本港房屋短缺問題,政府是否應負上最大責任?
?試就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問題,建議解決方法。
[通通識 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