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畜牧業需耗用大量土地及水資源,並排放溫室氣體,但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有增無減。顧及糧食供應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上科技進步,有企業研發人造食物,其中植物肉(Plant-based Meat)近年備受飲食業界及投資市場關注,有望實現可持續食物生態。
人造肉公司收入增170%
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 2019年5月2日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其主要產品為Beyond Burger(植物漢堡扒)。招股書顯示,因需投放成本於研發及業務上,Beyond Meat未有盈利,不過其收入增長強勁,由2016年的1620萬美元增至2018年的8790萬美元,2018年收入按年增長170%,反映市場對人造肉的需求強勁。
製造商與逾250餐廳合作
植物肉製造商Impossible Foods國際事務高級副總裁Nick Halla 2019年12月表示,Impossible Foods與超過250家港澳餐廳合作,自同年3月擴大業務至新加坡,亞洲整體銷售額大增6倍。香港公司Green Monday也於2019年推出以植物製成的「新豬肉(OmniPork)」,於香港、台灣及新加坡等地銷售,並與數百間餐廳合作。
素豬肉被指熱量少66%
OmniPork根據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的數據指出,「新豬肉」與一般未經烹調的豬肉碎(瘦肉佔84%)相比,熱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分別低66%、86%和100%。英國註冊營養師黃蘊芝2019年2月指出,植物肉雖然脂肪、熱量較低,並含膳食纖維,但始終屬加工製品,添加了穩定劑、調味劑,鈉含量較新鮮肉類高,故烹調時要留意調味料的分量。
8亞洲城市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近年投資各類「毋須動物(animal-free)」的奶、肉、蛋等產品,期望當技術成熟後,可大規模生產,不受耕地及環境限制。淡馬錫、會計師事務所羅兵咸永道及荷蘭合作銀行於2019年11月聯合發表報告,認為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深圳、東京、孟買、班加羅爾8個亞洲城市有望成為農業科技中心(agri-tech hub)。
■植物肉風潮
◆概念化
食品科技(food technology)
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指出,食品科技是食品科學在選擇、保存、加工、包裝、分配和使用安全食品上的應用,相關範疇包括分析化學、生物科技、工程、營養、品質控制、食品安全管理。
植物肉源自豆類小麥
目前人造肉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植物性的,以豆類、小麥等加工,形成有肉味的植物製品;第二類是動物性的,以動物細胞在實驗室培育成肉類。植物豬肉主要成分是豌豆、大豆、冬菇和米,植物牛肉則用上薯仔、豌豆、紅菜頭等。培養肉(cultured meat)產品尚未推出市場。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方麗影指出,雖然植物肉同樣提供蛋白質,但動物因身體結構與人類相近,其蛋白質的氨基酸較易分解和吸收,而動物性蛋白的氨基酸亦相較植物性蛋白齊全。不過,她提醒只要注意食用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便能互相彌補營養的不足,對身體影響不大。
[通通識 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