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年在遠方的非洲大陸東部都有一場大規模遷徙悄悄展開——逾150萬隻牛羚、斑馬、多個品種的羚羊等草食性動物,於1至3月不約而同集結在坦桑尼亞(Tanzania)的塞倫蓋蒂(Serengeti)大草原南部,準備向北方逐步移至鄰國肯尼亞(Kenya)的瑪沙瑪拉(Maasai Mara)野生動物保護區,其後再次跨越國界,約11月時回到塞倫蓋蒂,準備下一趟旅程。與其說這項動物大遷徙是牠們一年一度的行程,不如說它體現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
尋找食物及棲息地 路徑成旅遊景點
每年12月至翌年1月,東非的草食性動物如牛羚和斑馬會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東南部分娩,這時當地的草叢可以作為保護初生動物的屏障,防止捕食動物的攻擊。約4至6月,該批草食性動物慢慢向北移動,約8月到達坦桑尼亞以北、肯尼亞的瑪沙瑪拉野生動物保護區(Ma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秋季末時,牠們則取道東邊回到塞倫蓋蒂,迎接下一次的雨季。這驟似是無意義的移動,但歷時一年的動物大遷徙,是非洲草食性動物尋找食物、水源及安全棲息地的方式,每年更吸引全球不少旅客特地前往觀賞。
1952年設立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位於坦桑尼亞北部,佔地14,763平方公里(香港陸境的13倍),有說它是世界上大型哺乳類動物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態系統之一,但在過去數百萬年,其氣候、植物和動物群(fauna)的特徵幾乎不曾改變。該園約有2500頭野生獅子,是全球獅子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另外,園內有超過518種已知的鳥類,部分是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期間由寒冷的歐洲遷移至非洲的歐亞品種。
非洲野犬絕[ 責在科學家抑或獅子?
至於塞倫蓋蒂的捕食者(predator),非洲野犬(African wild dog)曾位列其中,但在1991年,牠們突然在塞倫蓋蒂草原上絕[,引起生物科學界廣泛討論。1992年英國學者Roger Burrows提出野犬消失是因為長期受到科學研究打擾,研究人員對牠們裝上無線電頸圈,牠們因此承受壓力而抵抗力變差,遭到狂犬病毒入侵而死亡。至2018年,挪威自然研究院(Norwegian Institute for Nature Research,NINA)研究人員Craig Jackson對此提出反駁,認為野犬離開塞倫蓋蒂只因遇到更強大的捕食者——獅子的威脅。
◆非洲草食性動物小檔案(圖)
■坦國腰果危機 總統銀彈化解
出口腰果是坦桑尼亞的重要收入來源,2017年出口總值約5.4億美元(約42億港元)。不過在2018年底,因買家的收購價過低,該國農民拒絕買賣,觸發「腰果危機」。農民表示營運成本高,每公斤1500坦桑尼亞先令(約5港元)的收購價不足以抵消生產成本,因此暫停腰果買賣數周。總統馬格富利(John Magufuli)為此辭退農業部長和貿易部長,又下令軍方以每公斤1.43美元(約11.2港元)買下部分地區農民的腰果,但有人批評連串動作是「撈取政治利益」,以此獲取受益地區的支持。
資料來源:坦桑尼亞旅遊局、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網頁、《明報》報道
文:鄭寶欣
[通通識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