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荋摩鄐熅鱆煽隊峞A人人拿起手機拍照、錄影,更可隨時隨地上傳相片或影片到社交媒體、網上論壇。當遇到不公之事,不少人寧願偷偷拍下來,再以正義之名放到網上讓大眾審判,卻未必會作出如當面表達意見或調停等實際行動。最終,事情大多演變成網絡上的口誅筆伐,引致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面對網絡公審,我們該如何面對?又如何做個有道德而負責任的網民?
■現象分析
這是網絡審判的時代
由於網絡的匿名特性,網民毋須表明真實身分便可暢所欲言,使人容易忽視道德操守和言論責任,肆無忌憚地發表見解,甚至惡意攻擊或對他人「起底」。網絡傳播速度快且廣,消息會被轉載及廣泛流傳,瞬間掀起熾熱的討論,紛紛聲討當事人。這些公審的行為,往往打茼饡i正義的旗號,企圖借助群眾力量向當事人施壓或討回公道,以致更多人把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絡評論,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自以為伸張正義 形成網絡公審文化
網絡公審大多由生活瑣事引起,人們言行稍有差池,便可能成為公審對象。公審「殺傷力」可以非常大,甚至演變成網絡欺凌,侵犯被公審者的個人私隱,嚴重滋擾其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創傷及壓力。例如2018年內地四川省一名女子在游泳池疑遭兩名少年故意觸碰冒犯,其丈夫因而把少年的頭按入水中教訓,後來雙方衝突的影片經剪輯後被上載到網絡,影片不完全反映事實真相,令男女事主遭一眾網民攻擊、起底及公開其身分、工作地方等私隱,數日後,女事主疑不堪輿論壓力自殺。事件經媒體披露真相後,網絡焦點一轉,變成一面倒指摘及抨擊肇事男孩及其父母。從中可見網絡公審的可怕,也警惕大眾網絡言論的威力,究竟誰有權公開他人私隱?誰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你會成為網絡欺凌的「幫兇」嗎?
不分青紅皂白 或成網絡欺凌「幫兇」
網絡公審猶如雙面刃,你若其身不正,即使企圖公審他人,也可能反被公審。2019年2月,有女乘客在facebook公審一名穿西裝的男士在輕鐵不讓座,結果反被不少網民公審,稱她「懶正義」、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更遭到起底。顯然,不少網上評論者只憑主觀喜惡和價值觀發言,沒有客觀而清晰的理據,若理據不足,有時反會遭到網民攻擊。
保持客觀理性 避免未審先判
網絡公審中的資料未必全面及真確,甚至有人蓄意誤導,另有所圖。2013年11月,一名母親在網上聲稱在九龍城被內地人問路後,其6個月大嬰兒就從嬰兒車不見了。網民對此感到氣憤,在網上公審、批評、怒斥內地人來港犯案。不少熱心網民,包括影視紅星,紛紛於網上轉載女嬰的相片及資料,希望早日尋回。豈料約10日後,警察拘捕女嬰母親,稱她發現女兒死亡後將屍體當垃圾棄置,再虛報女兒被拐帶。網絡公審充斥網民的主觀意見,缺乏客觀調查、確實證據及當事人的辯解,假如單憑公審者的片面之詞,未經審訊而斷定當事人「有罪」,並不公道。所以,要避免成為公審事件的幫兇,參與網上討論時應保持理性客觀,避免一時意氣,未審先判。
■媒體素養
明辨真偽 三思後留言
網絡公審的支持者認為公審可以伸張正義,警誡行為不義的人,而且事情值得被大眾討論及關注,才會成為網絡公審事件,具有「警惕世人」的作用,提醒人們小心行事。反對者則認為公審濫用網絡平台,容易產生誤會,更會對當事人造成困擾,性質和後果與惡意欺凌無異。到底網絡是促進溝通交流的工具,還是攻擊及傷害別人的武器呢?關鍵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間。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社會,我們珍視網上自由表達意見及討論的空間。正因如此,大家更應清楚了解個人言論的責任,在參與網絡公審前,不妨先思考下列問題:
(1) Who——誰在網上發放這則公審消息及資料?
(2) What——發帖者提供了什麼資料?是否真實、可靠及完整?
(3) How——我對事件有怎樣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否理性及具同理心?
(4) When——這是留言的適合時機嗎?我的留言會否對自己或當事人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希望大家在網上留言時能持守以下的價值觀,就事件客觀理性地討論,對事不對人,避免「跟車太貼」。
明辨真偽
公審事件多由發帖者主觀角度出發,僅從標題已見其預設當事人「有罪」的立場,公審內容或只顯示事件的一部分,而非客觀事實的全部。故評論或轉發公審內容前,應先查證是否屬實,不要妄下判斷,分析其傳達的信息、意思和價值觀,再以理性及客觀的態度判斷資訊真偽。身為媒體使用者,大家應培養媒體素養,避免被虛假及不全面的資訊誤導,變成散播謠言的幫兇。
同理關愛
在網上的留言或轉發看似微不足道,但嘗試設身處地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便可知公審將對他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包括情緒困擾、進一步被「起底」、社交生活斷絕,甚至萌生輕生念頭。當他人因自己的輕率留言而受苦,理應感到後悔和內疚。因此,在網上討論及留言前,應仔細思考自己的言論會否損害他人的聲譽、利益及情緒等。
謹慎負責
在避免傷害他人的同時,網民也應保護自己,例如注意網上言行及減少網絡足[。在發表意見前,應深思自己的言行會否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導致網上報復,自己則變成公審的受害者。因此,凡事要三思而行,逞一時之快或得不償失。
減少網絡足[是有效預防被「起底」的方法之一,包括避免透露個人資料、避免使用相同的帳戶名稱註冊不同討論區、避免使用真實姓名註冊等。若要杜絕「起底」,除了妥善保管個人資料,更不應以任何方式參與「起底」,以保障所有網絡使用者的私隱。
最後,如果大家曾經參與評論或把網絡公審事件錯誤傳播開去,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向當事人真誠致歉及向相關人士澄清,以免謠言愈傳愈盛。
■網絡詞彙
誰是「圖夫」?誰「炒車」?
網絡公審主要發生在社交媒體,網民並創出不少獨特的詞彙,以形容網絡公審的行為及角色,認識相關詞彙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網絡公審事件。
網路公審的資料未必真確及全面,甚至有人有意圖地濫用網絡公審,誤導網民批評、攻擊當事人,直至當事人澄清或有其他證據出現,證明公審內容並非事實,之前留言批評的網民便因「跟車太貼」而「炒車」。
跟車太貼原意指在道路上駕車時與前車距離太近,當前方急煞車時,容易撞車。網絡文化的「跟車太貼」,便是在網絡公審或討論時,網民對事件十分關注,緊貼事件進展,並迅速表態及回應,但往往未有了解足夠資訊,看清全盤事實。「炒車」則指網民判斷錯誤,可能先入為主而支持發帖者,待真相逐漸曝光,才發現發帖者的資訊有誤,立場偏頗,但自己已留言抨擊公審對象。
除了把親身經歷上載到網絡公審,有些網民會在社交媒體截圖,摘取其他用戶的帖文、圖片、留言,然後公審,網民俗稱他們為「圖夫」。當被公審者受到網民群起批評、攻擊、謾罵,通常會刪除帖文,避免網民繼續狙擊。圖夫一般會關注網上熱烈討論的事件,藉蚨I圖並上載到各個網絡平台,讓公審事件延續,無法平息。或許因為「圖夫」對當事人「咬住唔放」,網民便以「屠夫」的諧音形容他們,表達其行為咄咄逼人。
文: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
[通通識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