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整筆撥款」自2000年推行,至今已有17年,屢被社福界批評制度弊病多,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指會檢討整筆撥款。整筆撥款將資助由單位改為機構,並以社署薪級表中位數及每種服務的人手編制計算資助金額。有機構嘗試與社署薪級表看齊,有社福界人士認為,無論在薪酬標準或人手編制上均多年未有修改,現時有迫切更改的需要,減輕機構財政壓力。 長遠難負擔高昂薪酬開支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理事張志偉認為,雖然利民會受影響的人數較鄰舍輔導會少,但兩者差異不大,都是高層塞責、前線承擔,利民會處理財政問題更是毫無章法。他指大部分機構因財政有限,沒有跟隨社署薪酬架構制訂薪酬,但整筆撥款推行已有17年,不少同工無論年資或薪酬都接近,甚至高於社署薪級表中位數,因而面對巨大財政風險,相信有其他機構面對同樣問題;業界亦有說法指「愈有良心機構愈大件事」,因為長遠資金難以負擔高昂的薪酬開支,政府必須檢討整筆撥款,他舉例,薪酬開支可以實報實銷形式,至於其他日常經費則使用整筆撥款,讓機構靈活運用資源於服務,但他強調,政府無論做任何檢討都必須諮詢業界,不可閉門造車。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社署需檢視服務需求與人手編制是否琣X,因為署方10多年來未有檢討人手編制,例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學童數目持續上升,人口老化,患認知障礙長者數目增加等,惟機構面對財政壓力,不能隨時調整服務以應付需求。 他又指由於社署以薪級表中位數提供資助額,如果有機構希望以社署薪級表看齊的話,就會給予部分年資較長員工高於中位數的薪酬,長遠難以負擔,建議政府可以將資助額提高至中位數以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