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同學的文章嘗試從中華傳統文化及功能主義的角度,分析現代社會親戚關係變化的原因,是立體而多角度的做法,值得欣賞。然而,文章末段卻筆鋒一轉,把親戚關係的淡化由「社會現象」打成了「社會問題」,並要求大家努力重建親戚關係,卻把早前分析所得,種種導致親戚關係淡化的因素都拋諸腦後;似乎反映同學未能充分了解或認同自己的觀點。理解親戚關係受重視與否,和社會條件有密切關係,而非道德價值問題。
舊社會依賴親戚關係互相支援
為什麼現代化、科技發達之前的社會,較着重親戚關係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傾向群體生活,因而期望與其他人建立較密切的關係,但與此同時,關係的建立實在需要相互的認識與信任。今天我們很容易透過通訊網絡,認識許多不同的人士,然後找到志趣相投而有共同話題者,進一步深入溝通建立關係。然而,在舊時代誰是我在父母兄弟以外最認識和最能信任的人呢?於是,與生俱來的宗族和血緣關係,就成為我們願意交出信任與關懷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當社會的福利制度、社區設施並未如今天般完善之時,許多生活上的需要就得靠家庭網絡和人際關係網絡去相互支援;例如當年未有補習社或是社區中心託兒服務時,父母上班去,子女就要交給祖父母或是姨姨舅舅去照顧;當年沒有一人一部智能電話,遊戲就是一大群表兄弟姊妹或是左鄰右里互相追逐。相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多元化、溝通形式多樣化,我們每天長時間與同學同事接觸,在網絡上與朋友深入討論切磋,建立起的關係當然比一些接觸不多的親戚更加密切。
血緣未必等於親近 受社會條件影響
如果我們認為努力建立從血緣關係而來的關懷與互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就要好好保存與珍惜。不過,我們亦要明白這些傳統文化的建立與發展,也受社會條件和因素所影響,例如上面所述的社會資源匱乏、中國古代小農社會內向型經濟,導致人際關係網絡的封閉,如生活上要依賴宗族網絡等等。今天這些社會因素已經改變,因而導致親戚關係在人際關係之中變得較為次要,雖然無可奈何,但也是不易改變的事實。
在今天香港高度現代化的社會,我們仍能看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因而於幾代親戚之間,仍維持着緊密親切的關係。血緣是天賜的因緣,不過彼此的關係是進步還是退步,還看大家在生活上有多少的共通與交流吧。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