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星級生:祝子熙(Brian)
2015年文憑試通識科5**
學校:拔萃男書院
˙IES題目
探討新學制下高中生補習的原因及與舊學制比較下的趨勢轉變。
˙研究焦點/目的˙
1. 為何多了高中生去補習?
2. 高中生報讀補習班呈何趨勢?
3. 隨考試制度改變,過去4年(2010至2014年)高中生補習的趨勢有何改變?
◆1.訂立題目 平衡興趣與可行性
研究重獨立 勿怕撞題
對於IES,相信大家都聽過「不要做『太濫』的題目」的建議。題目新穎,或以新角度切入探討,較易在芸芸IES報告中突圍。Brian班上最多同學探討「電子產品如何影響生活」,如何找新角度?探討Apple產品推銷策略成功之道的同學便為老師激讚,「當然,此題目需要較高的能力」。他再舉例,有同學研究「對比港台兩地青年的禮儀表現」,「在香港很難接觸台灣人,雖然同學最後的成績不俗,但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
「高中生補習」並非新鮮話題,Brian也曾擔心跟同學「撞題目」,但IES注重探究過程,他認為只要方向/角度不同,縱使主題一樣,也無礙研究的獨立性。再者,「補習」是他感興趣且貼身的議題﹕「我中四開始補習,中五起補足8科,身邊不乏和我一樣的同學,『補習』是一個容易找資料、容易研究的議題。」他遂在平衡興趣、可行性與所需時間後,以此為題;由於是熟悉的題材,做起來得心應手。
Brian也在研究中分析了新學制與舊學制下學生補習的情况有何不同,使研究有較深層次的意義。
◆2.研究方法 結合一手二手資料
Brian的研究結合了一手和二手資料。他所蒐集的二手資料包括:(1)報章中有關「補習」的新聞及資料,如補習社的廣告;(2)到大型補習社收集宣傳單張;(3)留意「補習名師」的社交網頁資訊;(4)對比自己所參加補習班與學校教師派發的筆記;(5)明愛九龍社區中心蟻民青年義工小組2010年發布的一份「中學生補習情况調查報告」。
活用機構調查 對比分析
一手資料方面,Brian透過網絡收集了100份問卷,調查對象是高中生,「選100份是因為較容易計算百分比」。由於研究要對比兩個不同時期的情况,但他難以接觸舊學制學生,上述明愛調查提供一個對比「對象」,他設計問卷時也參考該調查的問題,使兩份調查結果能對照,因此節省不少時間。
「我的朋友圈子絕大多數是名校、英文中學的學生,所以問卷調查結果不能代表『全港高中生』。調查對象不夠廣,是我IES的研究局限,在報告中有清楚點出。」此外,他訪問了一個同學,詳細了解其補習原因和習慣等。
撰寫IES報告時,緊記回應研究目的。根據一手問卷調查結果,Brian得出高中生報讀補習班的現象(如原因、所補科目、科目數目、時間和開支等)和趨勢(可按年級做質性分析)。對比自己的問卷調查和明愛的調查結果,可得出由會考及高考到現時文憑試時期高中生補習趨勢的變化。如同答通識試題,分析趨勢時,要找出當中「顯著的變化」(例如補通識科和中文科的人數大增)。
二手資料輔助 解釋現象
當然,下文要解釋成因。這時二手資料便派上用場,例如可分析並歸納出大型補習社的市場宣傳策略、補習社筆記的內容和排版方式、廣告及新聞報道中「死亡之卷」等字眼,加上新學制下入大學門檻的不同,以及學生的羊群心態(透過問卷調查及訪談得出)等原因,都導致多了學生補習,以及所補科目增加。
★星級貼士
表達要清晰 與老師溝通
Brian說,雖然他做IES時,報告沒有字數限制(如今文字報告字數上限為4500),但老師建議文字報告要精簡,方便閱讀。他建議同學撰寫報告時逐一回應焦點問題,使報告讀來更順暢,因讀者能一步步跟隨研究者的思路,結論部分簡單歸納研究重點即可。他並不十分滿意自己報告的鋪排方式,因為他用了不少篇幅分析資料和數據,但資料與研究目的之關係,留在「結論」部分處理,使「結論」的篇幅頗長。「可能用了『第一』、『第二』等連接詞,報告讀來也算條理分明,語言表達能力對做IES很重要」。
完成一份IES需時長,Brian說要「趕死線」,記緊按階段完成。另他建議同學與顧問教師保持良好溝通,虛心聽取意見,勿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