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剛發表的《貧窮情G報告》指出,公屋政策的扶貧成效媲美綜援制度,如果將公屋福利視為非現金補貼,大批低收入家庭將脫離貧窮線。不過數字揭露,全港40.3萬個貧窮戶,在加上公屋福利轉移後,仍有6.1萬公屋戶共18.5萬人,依然生活在貧窮線下,他們多屬大家庭、已申領綜援,且普遍低學歷、低技術,失業問題亦比一般貧窮戶嚴重。
計及「公屋補貼」 仍有6.1萬公屋貧戶
政府剛公布的貧窮情G報告顯示,扣除福利現金補貼後,全港有40.3個貧窮戶,如果將金屋租金和單位市值租金的差額,視為公屋福利的「非現金補貼」,貧窮戶可再減至27.2萬戶。
惟《貧窮情G報告》卻揭露,就算加入「公屋補貼」因素,仍有6.1萬戶屬於公屋貧窮戶,當中38.3%有申領綜援,即全港約有2.3萬戶享有公屋和綜援雙重福利仍未脫貧,佔全港貧窮戶約5.7%。公屋貧窮戶中,獨居或二人家庭只佔34.6%,遠低於整體貧窮戶,反映公屋中大家庭較多。
《報告》亦指出,公屋貧窮戶內在職人口之中,94.9%從事較低技術工作,65.8%只具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加上就業不足率、失業率亦較整體貧窮戶為高,反映在失業和低收入問題下,公屋脫貧有難度。
2.3萬戶住公屋領綜援「未脫貧」
全港最多公屋貧窮戶的是觀塘區。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項目統籌主任江詠詩指出,該處服務的基層中,有八九成均是公屋貧窮戶,他們大多是3至4人家庭,丈夫通常做地盤、保安散工,月入約1萬元。雖然這類家庭租金開支比私樓戶低,但其他開支負擔亦不輕。
江詠詩說,服務處主要為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學習物資支援、開補習班等,但因為不少贊助企業的資助均有上限,部分更說明只支援綜援戶,因此未必可照顧全數公屋貧窮戶需要。
議員倡編配年輕人入「老h」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蘇麗珍促政府加強職業培訓,可於區內推動勞動手作、零售市場、美容生意等,亦建議可推行學徒制,訓練年輕人投入勞動市場。她說,觀塘民聯會曾在區內辦職業博覽會,認為有助配對酒樓工等工作。另一區議員蔡澤鴻建議由公屋編配茪漶A多編配年輕人進老化社區,加強「老h」活力。
有較多公屋貧窮戶的元朗區,政府亦正擬擴建橫州工業區,促進原區就業,但區議會主席梁志祥指出,職位只夠日後新建公屋住戶,未能解決現時元朗區公屋貧窮戶問題。梁指出天水圍西鐵站的商業元素很少,不及元朗、屯門,盼振興本土經濟,提供就業機會。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強調,公屋的減貧效力大過現金津貼,因為若將公屋和非公屋貧窮戶比較,非公屋戶要負擔很高租金,生活條件相對差。她認為,給予貧窮戶現金補貼「不是一個持久的辦法」,最終一定要「多興建公屋給有需要的家庭安居」,問題才容易解決。
明報記者
(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