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覓地建屋這麼難?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顧問教師﹕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謝萃輝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導致香港房屋短缺問題的成因。
同學可從不同角度分析香港房屋短缺問題的成因。參考資料,問題的基本成因是供不應求,同學可從供求關係出發,再從社會、政策及經濟等角度分析。
從社會角度,房屋不足是由於香港人口不斷增長導致需求增加,這包括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長,同時還有新移民。
從政策角度,興建公屋的步伐追不上社會需求。同時,政府在市區重建上較被動,使舊區重建速度滯後,令市區不能提升容納人口的比例。另外,香港的土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不會對地價帶來衝擊,致可供發展的土地供應不足。
從經濟角度,因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樓價高企,但欠缺居屋等中低價房屋供市民選擇,令一般市民難以置業,即使新建的私樓亦不能解決原有的房屋問題。
2. 在探討發展郊野公園土地以解決香港房屋短缺的問題中,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如何反映他們的價值觀?試分析其中三類持份者。
同學可參考資料中支持及反對開發郊野公園的觀點,但須分類為相關的持份者,如政府官員、專家、環保人士、政黨及市民等,並分析他們立場背後的價值觀。
例如,官員明白保育生態的重要,但傾向支持適度開發郊野公園以容納增加的人口,反映他們重視回應市民的實際需要先於環境。此外,專家傾向反對發展郊園,因為開發郊野是不可逆轉的過程,對環境影響極深遠;同時,還有其他土地未有效利用,如棕地及舊工業區應可解決住屋需求。這反映他們嚴謹分析不同方案的影響,並非單單回應社會人士的訴求,而妄下定論,當中亦有以保育環境優先的專家。
至於市民可能較多元化,當中有支持發展郊野公園,他們認為此舉能解決房屋問題,回應社會訴求,提高生活素質。反對的市民認為開發郊野公園無助解決房屋問題,核心在於政府沒有妥善政策去保障市民置業的權利,這反映他們對政府施政較悲觀。
◆延伸回應題
3. 參考文中提出的不同建議,你認為政府如何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才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同學可先分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聯合國的定義﹕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及考慮的三大向度(環境、社會及經濟),然後參考不同方案的利弊及其原因,判斷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同學可建議任何方案,只需通過個人辨證以上的條件即可,如對環境的保育、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
life.mingpao.com/htm/dl/20130919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