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華文化的傳統風俗。月餅以冰皮月餅(香港)、廣式月餅、蘇式月餅、京式月餅最有名;此外各地尚有火腿月餅(雲南)、椒蔥月餅(江西)、薄酥月餅(湖南)、冬瓜月餅(四川)、水晶月餅(陝西)、三白月餅(黑龍江)、海味月餅(山東)、雞絲月餅(清真式)、酥皮芋泥月餅(潮汕、福建)、蛋黃酥、綠豆椪 (台灣)等。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餡料分類
豆沙餡(例如生豆沙、綠豆沙)是由白鳳豆(有抗癌成份之說)、海藻糖(保濕、口感較不甜膩及可抗老化延長產品保存期限)、山梨糖醇(為化合糖類,其糖度只有砂糖的七成比重,而且熱量為零)、高麥芽糖粉(延緩組織老化,使豆沙餡更富彈性)等製成。
果凍類(例如鳳梨酥膏)本身為冬瓜肉或白葡萄煮成,再加鳳梨果肉融合煮成,或再加香精、色素調和而成。
法式月餅口味:紐西蘭乳酪;誘惑草莓;榛果巧克力;杏仁咖啡 ;紫玉藍莓;鳳梨乳酪。此外,還有果醬、蛋黃等多種餡料。
口味分類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有不同。近年來,新款式月餅層出不窮。如冰皮月餅、霜淇淋月餅、果蔬月餅、茶葉月餅等。現今的新款月餅有:
冰皮月餅
特點是餅皮無須烤,冷凍後進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為主,也有紫、綠、紅、黃等顏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諧美趣致。
霜淇淋月餅
完全由霜淇淋做成,只是用的月餅的模子,八月十五,已是中秋但炎熱未完全去除,美味加清涼,也是很多消費者熱衷的選擇。
果蔬月餅
特點是餡料主要是果蔬,餡心滑軟,風味各異,餡料有哈密瓜、鳳梨、荔枝、草莓、冬瓜、芋頭、烏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醬,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風味。
納涼月餅
是把百合、綠豆、茶水糅進月餅餡精製而成,為最新的創意,有清潤、美顏之功效。
椰奶月餅
以鮮榨椰汁、淡奶及瓜果製成餡料,含糖量、含油量都較低,口感清甜,椰味濃郁,入口齒頰留香。有清潤、健胃、美顏功能。
茶葉月餅
又稱新茶道月餅,以新綠茶為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有一種茶蓉月餅是以烏龍茶汁拌和蓮蓉,較有新鮮感。
迷你月餅
主要形狀小巧玲瓏,制法精緻考究。
儲存方法
月餅的餅餡一般分為軟硬兩種,軟餡中含水分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餡月餅則可保存1個月左右。盒裝月餅,應將盒蓋打開,使其通風;另外,因月餅中含脂肪較多,存放時還應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月餅要輕拿輕放,尤其是蘇式月餅因皮酥鬆,最容易破碎。如果餅皮脫落,不僅影響外觀,而且影響口味、品質,並且易受潮變質。
月餅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熱受潮都極易發黴、變質,所以一定要將月餅存放在低溫、陰涼、通風的地方。一般來說,月餅皮軟、水分大、易變質,最好將月餅連帶包裝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用前一小時取出,可保證它的口味。在25℃的氣溫環境下,杏仁、百果等餡心月餅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心月餅,存放時間則不宜超過10天;如果氣溫超過30℃,月餅存放的時間還應該適當縮短,一般不宜超過7天;至於鮮肉、雞絲、火腿等月餅,應隨買隨吃。月餅存放時,不宜與其他食品、雜物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失去應有的口味和特色。
糖尿病患者
不宜多吃
月餅內餡多採用植物性原料種子,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蓮蓉、紅小豆、棗泥等,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植物性的種子含不飽和脂肪酸高,以油酸、亞油酸居多,對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硬化有益;含礦物質,有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兒童鋅缺乏、缺鐵貧血;蓮子、紅小豆、芝麻含鉀很高,置換細胞內鈉鹽排出,營養心肌、調節血壓;從中醫角度看,一些原料性溫平居多,強心、鎮靜、安神,一些種子富含維生素E,抗衰老,滋皮膚、烏鬚髮。不過,月餅油多、糖多、以鴨蛋黃為餡的月餅膽固醇高,總體講是高熱量食品,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