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培養樂觀精神 勇於面對挑戰 有些青少年面對人生、學業、事業的挫折會感到絕望,抗逆力欠佳,以致個人潛能未得充分發揮。《人格理論》一書引用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的「學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概念,解釋抗逆能力欠佳的成因。 1.「學得無助感」與「學得的樂觀」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learned optimism) Seligman以狗為實驗對象,觀察到「學得無助感」這個現象。在實驗中他讓狗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經驗,即無論怎樣努力亦不能克服的逆境,狗遂對逆境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而在人類身上做的實驗也得出類似結果。因此,他認為無能為力的想法是後天學習而來。當人類面對太多逆境,便會認為不論做什麼,或者如何努力,都不會有任何效果,最終導致不敢面對。近年Seligman將他的研究焦點轉移到一個相近的觀念上——「學得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更為青少年設計了一套練習樂觀精神的課程,提升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 2.「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 Seligman又提出人在面對重要的經歷,會有一套個人的「解釋風格」。有「樂觀解釋風格」的人勇於面對逆境及不同類型的挑戰;而有「悲觀解釋風格」的人則會讓無助感蔓延到生活各層面,缺乏充足的抗逆能力。這種個人對事情的解釋風格會在孩子8歲時開始發展,並深受父母的解釋風格所影響,即悲觀的父母多會孕育出悲觀的孩子。 ◆學習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通識科主任 李偉雄 ■書名﹕《人格理論》(Theories of Personality) 作者﹕Duane P.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 譯者﹕陳正文等 出版社﹕揚智文化 出版年份﹕1997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