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富人丟給小男孩兩枚硬幣:一個十分、一個五分。乞丐撿的是面價小的五分。富人大笑,覺得小男孩是傻子,逢人就說這件事。聽眾好奇,都想見識一下這天字第一號小笨蛋,於是跑到小男孩那堙A丟給他五分、十分兩枚硬幣。一如傳言,小男孩總是撿起五分那一枚。之後,大家想尋開心,就朝小男孩丟硬幣,以此為樂。丟錢的人愈來愈多。
好心人忍不住提醒小男孩:「你好笨,要撿就撿大的。」
小男孩答道:「你才笨,要是我撿大的,以後還會有人丟錢給我嗎?」
粵語所謂「扮豬食老虎」,其「蠢」如豬的小男孩佔了大便宜,自以為聰明、好看人笑話、欺人如虎的大眾反被算計了。
人心難料,愚智相欺,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內文
隰斯彌[1]見田成子 [2]。田成子與登臺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
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 [3] 數創,隰子止之。
其相室[4]曰:「何變之數[5]也?」
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6]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 [7],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
乃不伐也。
(《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
[1] 隰斯彌:
隰,[粵]音習,zaap6。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2] 田成子:
田恆,又稱陳恆、陳成子。春秋時期齊國正卿,齊簡公時,與闞([粵]音磡,ham3)止任左右相。田恆用大斗出貸糧食,小斗收還,以此收買人心。前481年,發動政變,攻殺闞止和齊簡公,立簡公弟為君,是為齊平公。自此,田氏獨攬齊國大權。死後諡號「成」,故稱「田成子」。後因避漢文帝劉恆、宋真宗趙恆之諱,田恆在史書中又寫作「田常」
[3] 離:分離,引伸為割、砍
[4] 相室:古時為卿大夫管理家務的人,通稱家臣
[5] 數:[粵]音速,cuk1,快,迅速
[6] 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古代諺語,指明察太過而得知他人隱私是不吉利的。《列子?說符》:「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意思是:眼睛能夠看見深淵之魚的人不吉祥,智力能夠猜到別人隱私的人會遭殃
[7] 知微:微,隱微,秘密。知微,指看見事情變化的細微徵兆,能預知未來發展的結果
■語譯填充
隰斯彌拜見田成子。田成子和他登上高臺,眺望四周,其中三面都很通暢,景色一覽無遺,只是向南望去,隰斯彌家的樹卻把景色1.__________ 了。田成子也沒有說什麼。
隰斯彌回家,馬上命人把樹砍了。斧頭剛在樹上砍開 2.__________ ,隰斯彌突然又3.__________ 砍伐。
他的家臣問:「您怎麼這樣快就改變了主意?」
隰斯彌回答:「古代有句4.__________ 說:『視力能夠看見深淵之魚的人不吉利。』田成子不是很安分,必將幹出一番大事來,現在砍樹,正好向他顯示我能夠看出別人心中的秘密,我就必然大禍臨頭了。不砍樹,未必有什麼罪過;知道人家不想說的心事,那罪過就大了。」於是不再砍樹。
■言外言
難得糊塗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書畫家鄭燮(號板橋)寫過四個大字:「難得糊塗」,下有跋語:「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後人常以這四字為人生格言。
〈隰子伐樹〉中,田成子和隰斯彌都在裝糊塗。隰斯彌家的樹遮住了田成子高臺南面的風景,田成子卻不明說,而是裝作無事,帶隰斯彌登臺四望,讓他自己觀察體驗一下。
隰斯彌當然會意,回家馬上砍樹。但一轉念,又覺得不對頭。田成子是齊國權臣,莊子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說的就是他,有弒君竊國之心的權臣,最忌諱的就是人家看穿他的圖謀。隰斯彌砍樹,無疑表明自己能揣摩田成子的心事,恰恰犯了田成子的大忌,必招來大禍。於是隰斯彌也裝糊塗,不再砍樹。
「博弈論(Game Theory)」有個概念叫「公共知識(Common Knowledge)」,假設甲、乙都知道「某事」,「某事」只是甲、乙的「知識」,還不算他們的「公共知識」。要甲、乙都知道對方知道「某事」,並且甲、乙也都知道對方知道自己知道「某事」……如此推演下去,「某事」才算甲、乙之間的「公共知識」。
套用這個理論,田成子和隰斯彌其實在「博弈」。田成子知道「樹擋風景」,通過暗示,隰斯彌也知道「樹擋風景」,「樹擋風景」只是雙方各自的「知識」,還不算「公共知識」。若隰斯彌把樹砍掉,表示雙方都知道對方知道「樹擋風景」,而且雙方也都知道對方知道自己知道「樹擋風景」……「樹擋風景」就成了田、隰二氏的「公共知識」。然而「樹擋風景」背後隱含了「田氏野心」,「樹擋風景」成為「公共知識」問題倒不大,「田氏野心」卻斷斷不能成為「公共知識」。隰斯彌不砍樹,就是不讓「田氏野心」成為心照不宣的「公共知識」。
田成子裝糊塗,意在讓別人知道他「裝糊塗」;隰斯彌裝糊塗,卻意在讓別人以為他「真糊塗」,此鄭板橋所謂「由聰明而轉入糊塗」。隰斯彌「放一著,退一步」,就是不為自己惹禍,「圖後來福報」。
說到底,「難得糊塗」的人大多身處迫害「聰明人」的非常時期,為求自保,只能被迫裝糊塗。愈是反智、愈是沒有「常識」的時代,「糊塗」人就愈多,不管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
文:洪若震
圖:鍾錦榮
[語文同樂 第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