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一個極權社會,失去了自由,一個人還可以憑什麼活得像人?
最近日子縱然難過,但仍希望能騰出時間看書。因為一個讀書會,我看了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著名小說《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品在1985年出版後獲獎無數,我之前看過1990年代電影改編,近期又知道它改編為美劇,這是一個能夠經歷年代考驗的故事。文評家稱之為「未來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你會見到小說家對將來感到恐懼,就好像一個預言家,靜悄悄地在你耳邊說:「很多很多年以後,我們將會活在一個令人無法呼吸的社會!」我不敢想下去的是:書中所說的很多很多年以後,是否就是指今天?
小說帶你去到美國的未來,那奡X乎是無聲的,因為大家互不信任,不會隨便說話。你當然不能隨意走動,每個人都被安排一個位置,一個身分,例如女性是分為可生育、不可生育和妓女三種,而女主角「幸運地」是前者,被稱為「使女」。她會被安排與男主人發生關係,目的是為了生育下一代,她是生育機器,或者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機器,為政權服務。小說是講述女主角對極權社會的反抗。
使女最終希望能夠逃離極權社會,至於她是否成功,等待你自己發掘吧。但使女的反抗就只限於逃離的行動嗎?我想不是,反抗應該是由思想開始。小說的頭半部詳細描寫使女的日常生活,你會看到她像囚犯一樣,但最恐怖的是,整個世界都在裝正常。「現在」是主角,「過去」也是主角。在女主角的敘述中,有很多這樣的詞:過去、原來、從前、以往、當時等等。使女經常回憶到「過去」,在極權社會之前的自由生活。因為活在一點自由也沒有的社會,她唯一的自由,就是在腦中回想過去生活的細節,那些消失的人,那些消失的感覺。對於使女,懷緬不是甜品,而是生存必需的食糧。過往的記憶,不是茶餘飯後的慨嘆,而是生活的動力,甚至是反抗的原動力。
你或會想到現時的香港,一些人總愛懷緬以前的光景:「以前香港不是這樣的!」懷緬過去大概是人性的一部分吧,但很多人的懷緬是過去式的,停留在某個時空的。但當我們一天一天走近使女的世界,懷緬能否好像書中變成前進式?過去一些美好的價值,能否變成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面對現在的複雜,過去好像變得純粹,但不要美化過去,世事總在變化,下一個黎明才是值得我們期待。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25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賴恩慈 - 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圖說:賴恩慈
[語文同樂 第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