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體壇屢傳好消息—港足在世界盃外圍賽戰和國家隊;戰勝癌魔的保齡球選手胡兆康摘下香港首個保齡球世界盃冠軍;21歲的羽毛球小將伍家朗擊敗國家隊選手林丹,更被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將李宗偉稱讚是本土球員的明日之星,成績令人鼓舞。不過,香港的體育發展仍面對不少局限。
1.場地不足兼質素差 礙人才培訓
發展體育運動,場地是最基本的條件。場地不足,是香港首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小眾運動項目缺場地(如全港僅一個符合國際賽事規格的棒球場,且要和足球總會共用),大眾化如籃球隊、足球隊訓練,也要和公眾「爭」康文署的運動場地。
以足球為例,民政事務局委聘足球發展顧問研究並於2010年發表的報告已指出,訓練和比賽設施有限,是本港足球水準低落一大因素。
球會和港足成員均批評本港場地不足及質素參差,影響訓練。備戰世界盃外圍賽的港足,2015年6月曾被「發配」到天水圍操練,甚或只能在小西灣運動場緩步跑的市民面前「球來球往」。比賽場地同樣短缺,11月17日全城矚目的世界盃外圍賽「港中大戰」,因大球場此前舉辦國際欖球賽,草地質素不佳而要改在只能容納約6000人的旺角運動場舉行。
康文署轄下多個足球場被批設計「騎呢」,如球場劃線不合比例,為地盡其用而出現「正方形」、「超長」球場等。業界人士指球員若長期在有問題的球場練習,會影響對比賽的真實感。
目前香港共有80個草地足球場(2013/14年度使用率達96%),5年來僅增加了兩個。天然草地球場管理難,人造草地球場比例增加。太陽飛馬總監陳志康2015年2月在報章撰文稱,仿真草會增加膝部負擔,球員容易受傷,練習時不敢「去盡」。他於2013年帶隊到韓國訓練,發現當地球場充足,青少年足球每星期訓練五天,另加一天比賽,訓練很有系統。
◆政府﹕落實興建足球訓練中心
討論近10年後,政府決定撥出將軍澳堆填區第一期部分土地興建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將有真草和人造草地球場各3個,預計2016年動工,最快2017年啟用,是港隊的訓練基地。
2015年9月,香港首個足球訓練中心「賽馬會傑志中心」開幕,可按需要劃為3個人造草地球場,除了培育青年球員,亦開放予公眾使用。
2.社會風氣 「當運動員無前途」?
一項競技運動要保持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靠源源不絕的青訓供應。但若有潛力的運動員抗拒投入訓練,長遠可能導致運動人才青黃不接。
本港教育制度偏重學術成績,傳統「望子成龍」的觀念在香港盛行,不少家長認為子女努力讀書,考上大學才有好前途,視體育運動為消閒、興趣,而不是專門技能、職業。不少運動員均透露,轉型成為職業運動員時曾受到家人反對,原因包括收入微薄、運動員生涯短暫、往後生活欠保障等。
求學時期是運動員訓練的黃金時間。運動要做出好成績,須投入大量時間訓練,難免影響學業。學生運動員的學術成績或落後,可能被看作無心向學而受責備,影響其在體育界繼續發展的信心。浸會大學體育系教授鍾伯光認為,除了制訂有效措施助教練發掘年輕人才,更需要爭取他們的父母支持。
例子×伍家朗:運動員努力值得鼓勵
2015年11月,21歲港將伍家朗在香港公開羽毛球錦標賽男單16強「爆冷」擊敗中國名將林丹,更獲對方稱讚「非常優秀」。伍家朗中學時已先後在亞青賽、世青賽獲得獎牌,總教練何一鳴曾盛讚他年紀輕輕已很懂事,能兼顧學業,訓練也絕無欺場。他中學畢業即踏上全職運動員之路,伍媽媽2010年曾說﹕「我們一家人都支持他轉戰全職,希望他能如願出戰2016奧運,之後再想讀書的事,不要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
如今打敗偶像林丹,伍家朗感嘆香港運動員向來給人感覺是不讀書才玩運動,「很多人都有錯覺,好似(運動員)沒前途,但其實每個項目的運動員都刻苦、在自己領域努力,好值得鼓勵」。他憶述有人質疑他能否靠此維生、未來生活會否困難,但他認為要堅持才能追尋夢想。
3.體育精英化爭議
香港奉行精英運動員制度,政府2011年設立70億元「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資助精英體育項目,旨在「透過把資源集中於有潛質或已有卓越成績的體育項目,或在某些項目有出色表現的個別運動員身上,以提高香港運動員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奪標的機會」。
政府每兩年評核各運動項目運動員於海外賽事的成績,達到國際水平的項目,可獲4年資助;精英運動員每月可獲生活補貼,以及得到體院的科研、醫療及飲食住宿等支援。
除國際成績外,運動項目在不同年齡層均有完善的訓練梯隊,才能獲批為精英項目。現時精英運動包括羽毛球、單車、乒乓球、滑浪風帆、體操等。
◆「姨」壓力
精英制有利有弊,優點是集中資源爭取成績,且賞罰分明;缺點是變相「獎牌至上」,運動發展與比賽成績直接掛u,一般民眾無法受惠。不少二三線運動員因缺乏支援而放棄運動生涯,部分運動員更要自掏腰包出外參賽,務求爭取好成績以躋身精英項目。
香港保齡球總會主席劉掌珠表示,在現時資助制度下,運動員難免有「姨」壓力;若連續4年分數及獎牌均不達標,則會跌出精英項目,即時失去資助,令訓練變得困難。胡兆康獲得保齡球世界盃冠軍,劉指這獎盃令保齡球在未來兩年可繼續保持在精英項目A級位置,球員能夠專心訓練與備戰。
例子×蔡其皓:無成績就無錢
蔡其皓曾擔任香港單車隊代表隊主攻手,獲譽為黃金寶接班人,但他2013年9月申請退役。單車隊總教練沈金康當時直斥體院資助制度留不住港將,「要運動員每年都拿世界冠軍,誰認為可行?」體院當時以過去一年成績審核資助金額級別,適逢按2010年亞運的成績計算提供的資助期屆滿,不少選手被大幅減薪,包括單車隊的蔡其皓、張敬煒和張敬樂,三人是「精英B+」級別,每月獲1.7萬資助。沈教練說:「現在的制度對於公路車手更致命,獎牌只得3面,當其中一人去進攻,其餘5人便要犧牲自己,他們沒成績就沒錢。車手都是二十幾歲的男人了,突然減你百分之五十的人工,大家願意嗎?」
蔡其皓退役後報讀商科課程,2014年與友人合資開設單車倉。
香港現行體育政策
民政事務局2002年發表題為《生命在於運動》的檢討報告書,就體育政策提出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大原則。
原則上,上述三大原則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體育普及化可形成人才庫,容易發掘體育精英;精英化可提升香港體育水平,有助吸引體育盛事在港舉行;盛事化則能吸引市民關注體育運動,推動體育普及,同時各地運動好手聚集香港,能鼓勵本地運動員提高質素,促進精英化。
發展體育運動好處
體育運動普及,對個人、經濟和社會皆有好處。經常做適量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如可加強心肺功能、減低患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以及控制體重等。研究也指出,運動令身體釋放安多酚(endorphin),有助紓緩情緒和壓力。
運動強身健體,可減少社會醫療開支和延遲慢性疾病。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外國研究顯示發展全民健身後,政府的醫療開支每年可減少約3%,換算在香港,約為每年節省15億港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日做不少於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舉辦運動比賽,可帶來門票、旅遊等經濟收益,大型比賽更有助提升城市形象和軟實力。運動賽事亦起凝聚社會、增強身分認同的作用,同時能激發青少年的鬥心、毅力和團隊精神;運動員的奮鬥故事,往往成為青少年的榜樣。
《明報通通識 第3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