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吸納新血,運動競技項目才能持續發展。若運動員無生計之憂,更能專注訓練。若運動員欠缺機制保障退役後的生計,或在轉型過渡期得不到協助,不免打擊運動員「全職」發展的意欲,亦或令外界得出運動員退役後朝不保夕的印象。政府和體育界推出不少措施,加強運動員的教育及就業支援,以吸引更多人投身運動員行列。
學界推廣運動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指引,小一至中三的有組織體育課堂學習應佔總課堂時數5%至8%;高中課程最少5%總課時數應為體育堂,更指出「體育學習就是要提升學生實踐活躍及健康生活的自我調控能力」。學校亦應鼓勵學生在課餘參與體能活動。
.學生運動員資助先導計劃
政府與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合作,2013/14學年起推行「學生運動員資助先導計劃」,有能力代表學校參加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活動的學生只要獲校長推薦,以及來自低收入家庭,即合資格獲得資助購買體育裝備;繳付本地訓練及相關比賽的交通費用、校隊教練費用及相關課程費用等。每校每年可獲最多1.2萬元資助,每名學生每年最多3000元。2014至15學年,有488間學校參與計劃。
.大學優先取錄「傑出運動員」
前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2013年撰文,認為大專院校較以前願意收錄合資格的精英運動員,當年獲錄取的運動員來自田徑、劍擊、體操、壁球、游泳、保齡、乒乓球、武術、單車、划艇、空手道、滑浪風帆等項目,分別入讀港大、中大、理大、城大、嶺大、浸大、樹仁、教育學院等院校。另各大學也為優秀運動員提供獎學金。
社區推廣運動
為了推廣「普及運動」,康文署2009年起每年8月舉辦「全民運動日」,鼓勵市民參與體育及體能活動,當日指定體育館會舉辦康體活動,大部分康體設施免費開放。
助運動員重返校園
民政事務局和大專院校達成共識,讓運動員可在讀大學時接受體育訓練,更可於退役後繼續學業或進修。香港體育學院亦提出「dual career」方向,即體育與文化教育並重,安排運動員接受全職訓練之餘,亦為他們安排文化課程,兼顧學業。
例子×李慧詩
2013年9月,「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和另6名精英運動員獲教育學院取錄,以兼讀形式修讀健康教育(榮譽)學士課程。李慧詩重返闊別9年的校園,說希望增進運動健康知識及學好英語。另一入學的空手道運動員張均樂2009年轉為全職運動員,但家人一直希望他讀大學,他期望課程為未來擔任教練打好基礎。校方稱會盡量配合運動員的訓練及比賽時間,包括將教材內容上載至互聯網,方便彈性安排學習時間,並按情G酌情考慮延長修讀時間。
發獎金予運動員
體育學院2015年設立「精英運動員嘉許計劃」,向今年或以後正式退役的全職運動員,發放一次過的獎金,增強對他們退役後轉型發展的支援,開創新事業。2014年10月民政事務局宣布計劃時,傳媒用「退休金」形容,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說﹕「計劃令運動員在退役後得到更多保障,也希望藉此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全職運動員行列。」體院亦於1994年起主辦「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以現金獎勵於大型運動會中得獎的本地運動員。琤芼行自1996年起提供贊助,向在奧運、殘奧、全國運動會、東亞運動會、亞運會及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獎牌運動員發現金獎勵。計劃至2014年共頒發超過4200萬港元予433名本地傑出運動員。
支援退役運動員
.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
港協暨奧委會設「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助運動員適應退役生活,有大型企業承諾提供在職培訓或就業機會。特首梁振英於2015年《施政報告》表示,政府鼓勵退役運動員出任學校體育計劃推廣主任,加強學校體育文化。根據民政事務委員會2015年「為香港精英運動員提供的教育及就業支援」文件,在2011至2014年的3個財政年度,34名運動員獲資助進修,金額合共約350萬元。
■相關概念
.自尊感 (self-esteem)
.公共資源 (public resources)
.自我實現 (self-actualisation)
.體育精神 (sportsmanship spirit)
.社會價值觀 (social value)
.全人發展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參考資料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
「香港年輕運動員」:
link.mingpao.com/18479.htm
2. 其他參考可到以下網址下載:
life.mingpao.com/htm/dl/20151210BZ.doc
■模擬試題
資料A
綜合報道
2014年9月仁川亞運,27歲的駱坤海勇奪男子單人雙槳輕量級金牌,是香港划艇史上亞運首金。駱坤海中二時在教師鼓勵下接觸划艇,「划艇令我接觸更多新朋友,擴闊眼界,人也變得開朗,當我拿到好成績時,別人會讚賞,原來所謂成功感,就是這種感覺」。
社會風氣一直被認為是香港運動健兒在轉為全職路上卻步的一大原因,駱坤海也遇到同樣問題。他中六時決定轉當全職運動員,但父母因擔心他的前程而反對。
最後他憑8年全職運動員生涯的堅持感動父母,家人現成為他的最強後盾。駱媽媽談到當年反對兒子當全職運動員時說:「當然很擔心!他常常出外訓練,幾個月見不到兒子,怕他學壞,更怕他『玩玩鵅z,將來如何『搵食』?」
資料B
評論節錄
目前香港的體育政策是「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原則上三大方向相輔相成。不過,特區政府的體育政策傾向支持精英運動員的培訓,供市民使用的體育設施不足,更沒有茞援颿堨葙B動能夠預防疾病或使全民更健康的概念。有人或認為即使政府推廣運動不力,民間亦會自發了解和參與各項運動。現G卻是南轅北轍,部分女士誤以為跑步會令腿部變粗,影響美態而不做運動。
培養精英運動員,有利本地體壇的復蘇。惟政府須制訂「精英」走向「普及」的過渡方案,勿以滿足在國際大賽爭取佳績的欲望而凌駕於體育普及化的重要,也更不要錯失幫助市民建立均衡生活的大好機會。
資料C
青少年意見調查
2012年5月,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和學生會和青年智庫Roundtable Community等訪問了674名15至34歲青年,了解港青的運動習慣和對本地體育發展的願景。部分結果如下(圖b):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運動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個人成長?
2. 參考資料,香港體育發展面對哪些困難?
◆延伸回應題
3. 政府可如何增加青少年的運動意欲?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提出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