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年足球世界盃外圍賽,11月17日將於旺角大球場上演全城矚目的「港中大戰」。近年中港矛盾升溫,加上此仗關乎中港兩隊的小組出線資格,兩地球迷的火藥味甚濃。這不單是足球比賽,球場外「香港人vs.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之爭早已「開波」……支持香港隊,為何成為捍衛「香港人」身分的象徵?
香港足球代表隊(香港隊/港足)和中國國家足球隊(國家隊/國足)早有「牙齒印」,最有名的是「519之役」,1985年5月19日世界盃外圍賽,打和已可出線的中國隊在北京主場被香港隊擊敗淘汰出局,觸發北京球迷騷亂。2015年,兩隊於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第二圈(資格賽)同被編入C組。6月,世界盃外圍賽開鑼,兩隊風波不斷。
■世盃外圍賽 中港對賽風波
1.海報風波
◆6月
中國足協推出「不輕視任何對手」系列的宣傳海報(圖A),其中對戰港隊的海報寫上「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蚋I!」不少香港球迷和網民批評是挑釁,有種族歧視、輕蔑和嘲諷港隊之嫌。有內地網民則力撐中國足協只是以生動有趣方式表達事實。
香港足球總會隨即於香港超級聯賽官方facebook專頁發「二次創作」海報(圖B)「還擊」,寫上「唔好比(畀)人睇死」及「我]呢支球隊,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目標都係要為香港出一口氣,你係香港人點都要撐!」。
香港足球總會主席梁孔德不認為國足的海報是挑釁和種族歧視,而香港足總推出海報是為吸引更多球迷入場。他其後表示中國足協副主席林曉華曾致電為海報事件道歉,又引述林表示相關海報由法國人設計,沒預料會惹來種族歧視觀感。海報引起爭議,但亦喚起不少港人對香港隊的支持,其後兩場世盃外圍賽,香港對不丹及馬爾代夫的門票火速售罄。
◆6月11日
港隊於首場世盃外圍賽主場迎戰不丹,大勝7:0。膚色不同的盧均宜、麥基、高梵、林嘉緯、安基斯及鞠盈智各有建功,令旺角球場約6000球迷情緒高漲。本地球員盧均宜說「穿上港隊球衣便是香港人」。麥基生於英國,10歲從迪拜移居香港,賽後感激港人熱情支持,球迷打氣令他感受到港人在球場內外也團結一致。
「場邊筆記」評論認為,今日的香港隊正在塑造「香港人」的身分,既有盧均宜等本土球員,也有基藍馬、法圖斯等歸化球員,以及國援徐德帥、黃洋(後受傷退隊)等,反映香港社會華洋共處、多元的本質;香港人的身分不止屬於單一族裔,而是建基於眾人對香港的認同。
2.噓國歌風波
國歌是國家、國族主義的象徵。港隊於6月對戰不丹及馬爾代夫兩場比賽開波前,奏國歌時均有香港球迷噓國歌,觸動內地網民神經,引發雙方罵戰。
◆7月
香港足總發聲明稱收到國際足協(FIFA)紀律委員會警告信,表明若香港主場再發生噓國歌事件,港隊及足總或被處以罰款,甚至閉門作賽、扣分或取消資格。港隊門將葉鴻輝呼籲﹕「明白有部分球迷可能對中國不滿,體育也難以完全與政治分開,但若真的被罰,受害也是香港隊,希望球迷克制。」
◆9月3日
中港大賽第一回合,港隊作客深圳對戰中國隊。深圳寶安體育場安排2000張門票予香港球迷,須以回鄉證實名購票,賽前更有武警防暴演習。開賽前奏國歌,不少香港球迷未有跟隨唱國歌,但也未有發出聲音干擾,奏完國歌後才高叫「We are Hong Kong」。球場保安嚴格,部分香港球迷打氣物品遭沒收、打氣時被喝令「對號入座」返回座位等。
最終港隊以0:0逼和中國隊。韓國籍、年底將成「香港人」的港隊教練金判坤認為賽果有上天保佑,也是團體精神之結果。港隊隊長陳偉豪賽前表示,希望運動能一破隔膜,中港矛盾可於賽後淡化,「大家是身處同一國家,球迷亦是想享受比賽。事實上內地球迷亦於2014年仁川亞運時為港隊打氣,因此不擔心有衝突」。曾加盟中甲球會廣東日之泉的前香港足球先生陳肇麒也說,兩地球迷即使有過火的言行舉止,也只屬肉緊和忠心的表現。
◆9月8日
港隊主場迎戰卡塔爾,逾6000名球迷入場打氣(圖C)。港隊在落後3球下勇追兩球,雖然最終負2比3,但贏來掌聲。入場觀賽的財政司長曾俊華亦在facebook大讚「香港好波!」香港足總行政總裁薛基輔賽前在網上貼文,懇請球迷尊重雙方隊伍,勿將賽事「作為政治表態的工具」。但仍有球迷對國歌喝倒彩,國歌播到中段亦有人大叫「We are Hong Kong」。
◆9月中
香港足總表示收到國際足協(FIFA)信件,稱會就香港對卡塔爾賽事中,有本地球迷噓國歌及向卡塔爾球員扔紙包飲品作紀律調查。最後香港足總被罰約4萬港元,FIFA警告若再犯將面臨更嚴重處罰。
◆10月13日
港隊作客不丹,險勝1:0。本地免費電視台不轉播,亞洲足協官方YouTube頻道現場直播。民間組織「香港力量」及西環街坊分別於理工大學及西環街頭直播賽事,數百人觀戰。
◆11月4日
「港中大戰」門票公開發售,旺角大球場只出售586張優惠票,而所有公開發售門票於兩個半小時內售罄。加上售票網站一度不能登入,不少球迷對未能購票大感失望。學者呂大樂在〈「港中大戰」複雜糾結〉一文指中港確實存在矛盾,主客球迷坐在旁邊,容易生事。而就算沒有中港矛盾的問題,球迷亦易生摩擦。問題不在於是否政治化,而是球迷為支持的隊伍打氣,世界各地均如是,摩擦、衝突非例外,而是常態的一部分。足總稱會劃出專區包括專用廁所給內地球迷,避免衝突。
曾有本土派團體揚言買票入場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等標語,香港足總明言禁止球迷展示含政治色彩的物品。足總主席梁孔德說屆時保安人員會禁止球迷持龍獅旗等政治物品進場,但球迷可持國旗及區旗為支持的球隊打氣。
■社會大事與「香港人」身分認同
大型體育比賽如奧運會、足球世界盃是激發國族身分認同、民族意識和建立民族自信的催化劑。近年典型例子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時港大民調顯示港人的「中國人」身分認同達回歸後新高。對比近年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屢見新低,引起社會反思和討論。
學者馬傑偉曾撰文,認為國民身分認同的思潮已由血緣(ethnic nationalism)轉向公民式的國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前者強調與生俱來、無可選擇、生理的必然;後者強調國民的互相尊重、不是同種同族的認同,而是選擇接受社會契約的權利與義務。他指出國民身分認同是歷史認知、文化薰陶、累積好感的結果,非因血緣決定,故身分認同不一定基於血緣,而是選擇。
「身分認同」往往透過區分「我者」和「他者」來建立,而足球比賽對激發、塑造和鞏固身分認同與國家意識的「效果」顯著。世盃外圍賽香港隊對中國隊風波不斷,無疑是中港矛盾的反映,背後亦是「香港人」(我者)和「中國人」(他者)身分認同的拉扯。緣何走至今日如斯景G,還要從近年中港矛盾事件中追尋。
《明報通通識 第3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