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年通識科文憑試考題問及「三農問題」,現代中國單元的議題從來都是難點中的難點。在「改革開放」的主題中,還有一個重要程度絕不亞於三農問題的議題,就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議題。千萬不要小看中國企業議題,新中國建國66年,其中改革開放30多年,如何建立一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企業體制,不但關乎國家發展,更涉及國家政權性質的爭論。
在像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基本上是產權私有、市場主導和自負盈虧。這些對香港人來說幾乎是不證自明的原則,卻在60多年前的新中國被視為社會主義改造的對象。
公有制企業由政府決策
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幾乎照搬前蘇聯的斯大林計劃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中國的企業有以下主要特徵﹕
◆公有制獨佔﹕1950年代初尚有公私合營,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後,全中國的企業幾乎都是公有制,也就是說都是國營企業。具體分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中央計劃管理﹕前蘇聯有句名言﹕「國營餐廳即使修改餐單,也要得到中央批准。」中國企業無論是投資、生產計劃、管理、產品銷售乃至利潤上繳等,全由政府決定,甚至企業本身也是政府單位。
◆鐵飯碗﹕在企業工作的員工不但終身僱用,而且以企業為家。歐洲社會主義者稱此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福利。
改革開放後,中國企業逐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非公有制企業的出現﹕
◆個體戶。1979年,國家容許個人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當時的經營者也沒有僱用什麼工人,基本就是自己單幹,但畢竟在公有制之外為個人擁有和經營的工商企業開創了先例。
◆民營企業。隨荍麰眷`入和經濟發展,早期的個體戶開始壯大,有的承包甚至購買了一些國營企業,民營企業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力量。據統計,民營企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由1986年的2%,升至現今的62%。
◆外資進入。改革開放讓外國(包括港澳台)資金重新進入中國,建立企業,分為外資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三種。
公有企業改革三階段
接茯O公有制企業的改革﹕
在容許非公有制企業出現的同時,中國開始了對公有制企業的改革。公有制企業改革分三個階段﹕
◆擴大自主經營權階段。這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國家用「承包責任制」等方式向企業下放權力,讓其有更大自主經營權,並讓企業保留一定利潤,不必全數上繳,所以又稱「放權讓利」。
◆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階段。這集中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國家實施了利改稅(將利潤上繳改為徵收企業利得稅)、股份制、破產法(首次容許國有企業破產)等改革,從制度上改革國有企業的產權和經營管理。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階段。2000年至今,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成立各級國資委,用法律法規來理順各級政府對各級國有企業的監管責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國家對公有制企業的直接計劃管理,逐漸過渡為以出資人(大股東)身分並依市場原則來監管,加上股份制和相關金融改革,無論是民企、國企都可以通過股份上市等金融操作獲得更大的發展資金,中國企業更加蓬勃發展。
下一步:重點行業引入民間資本
2015年9月中,中國國務院發表《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下一步國企改革定下框架,重點是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引入民間資本,給民間資本「分一杯羹」,如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訊、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適當項目,以激發國企活力,同時有助民間資本尋找出路,推動經濟發展。
如何有效監管企業?
1. 姓「社」姓「資」。公有制代表社會主義,私有制代表資本主義,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曾經使中國的企業改革面臨極大阻力。因此,國企改革最核心的議題在於:
•如果把國企最終全面私有化,那麼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元素就幾乎完全消弭殆盡,而且還會引發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加劇貧富懸殊等問題
•若保留部分企業是國有,那麼如何為國有企業提供管理上的靈活性,以及如何避免國企對民企產生與民爭利的負面效果,就成為最難處理的問題
2. 企業社會責任和有效監管。最近幾年陸續發生食品安全、產品品質的事件,無論國企民企都牽涉其中。如何有效監管企業和令企業自覺遵守商業道德,成為迫切的問題。
文︰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資深通識科教師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