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機器換人」在珠三角成為潮流,但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表示,據他所知,珠三角使用機械人的港資廠僅佔總數一成,各地政府雖推出優惠政策,但因限制重重,港資廠難獲實質支持。 劉達邦的香港金邊實業公司位於東莞的工廠,今年7月購入一部價值3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燒焊機械人。「機械人不會請假,生產品質也穩定些」。劉達邦說,購入這機器人可以省下幾個燒焊工的工錢,不過亦需請工人看機,不僅要懂得操控機械人,還要具備基本的燒焊知識,人工不比以前低。他計算過需時5年半才能收回機械人的成本。 「(東莞)政府津貼都唔多,只有10%。而且申請補助有好多規矩,港資中小企業通常都達唔到。」劉達邦說,申請補助門檻是公司一年內要買夠100萬元新機器設備,而且年銷售額達數千萬,「我們這台機械人只有30萬,不夠數。而且要求買本地機器,進口的又不算……設置的門檻太高,我們根本享受不到福利」。劉達邦又說,港資廠比內地企業更難獲政府津貼,「因為我們不敢做假數,大陸企業好容易做假數」。 過去數年珠三角工廠數量急劇下降,去年有上千間工廠倒閉。劉達邦說,自從大量工廠「執笠」、搬遷之後,今年農曆新年以來港資廠招工問題有所緩解,可以挑選適合的工人,不再像去年、前年那樣「求其搵個人用住先」。所以,他以30萬元購入這機械人,更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為突顯公司向「自動化」邁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