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侵華戰爭的第一槍,是1931年9月18日在瀋陽的北大營打響的,即「九一八事變」,之後迅速佔領東北三省。大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原本在1925年被趕出紫禁城,寓居天津日本租界,此時在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慫恿下前往東北。
1932年3月1日,日本操控下的滿洲國立國,溥儀「執政」,兩年後稱帝,年號「康德」。吉林省長春市,是滿洲國的「首都」,當時叫「新京」。
1945年8月11日晚,溥儀逃離皇宮,準備逃往日本,後被蘇聯紅軍逮捕,移交中方,他被視作「戰犯」關押、勞動10年後,獲得當時總理周恩來特赦,1967年病逝。1949年後滿洲國皇宮的一些建築被拆牷A直到2001年才開始復建並逐漸恢復原貌。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為實現「以華治華」的目的,在中國境內扶植過多個傀儡政權。除滿洲國外,還有德王任主席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及汪精衛為主席的「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等等。
溥儀借日本之力成為「滿洲國」皇帝,然而在統治東北的14年間,他一直沒能擺脫傀儡的角色。被譽為「中國研究溥儀首席專家」的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指出,「溥儀稱帝,最初是想恢復大清祖業,畢竟大清是在他手堨嵿憚滿K…最開始,溥儀是想利用日本人,到最後,對日本就只剩下恨了」。
在溥儀口述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憶述,關東軍派出監視溥儀的「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對溥儀如影隨形,溥儀不但無法擺脫,而且只能唯命是從, 即使是做所謂皇帝也是歷盡恥辱。
溥儀後來回憶稱﹕「吉岡的實際職能就是一根電線,關東軍的每一個意思,都是通過這根電線傳達給我。我出巡、接見賓客、行禮、訓示臣民、舉杯祝酒,以至於點頭微笑,都要在吉岡的指揮下行事。我能見什麼人,不能見什麼人,見了說什麼話,以及我出席什麼會、會上講什麼等,一概聽他的吩咐。我要說的話,大多是他事前先用日本式的中國話寫在紙條上的。」
親家因言斬首 為帝難挽一命
現時在長春偽滿皇宮展示的奏摺上,溥儀的批示大都是「照辦」、「覽」、「可」、「知道了」等字樣。1936年春天發生的「凌升事件」,是關東軍凌辱滿洲國要員最露骨的一例。清末蒙古都統貴福之子凌升,是「建國」元勳。溥儀曾將四妹許配給他兒子。當年,擔任興安北省省長的凌升來新京(長春)出席省長聯席會議,在會上發言說﹕他在興安省「有職無權」,一切都是日本人做主。凌升因此被關東軍扣上「反滿抗日通蘇」罪名,並於當年4月19日被處以斬首極刑。關東軍還對溥儀說﹕「殺一儆百是必要的。」溥儀以「帝王」之尊卻不能挽救親家性命,還只能立即解除四妹與凌升之子的婚約。
1940年,溥儀被迫從日本迎回「天照大神」。關東軍規定,每月初一、十五,滿洲國所有大臣和關東軍司令官都要到「神廟」祭祀。1940年7月15日,溥儀頒發《國本奠定詔書》,確定「天照大神」為滿洲國的「國神」和「國教」。
在滿洲國建國10周年前夕,吉岡安直更赤裸裸地對溥儀說﹕「沒有日本,便不會有滿洲國,所以應該把日本看成是滿洲國的父親。所以,滿洲國就不能和別的國家一樣,稱日本國為盟邦友邦,應稱做親邦。」
明報記者 龐皎明 長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