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找真相,需要堅持。時代走得太快,香港傳媒為求爭分奪秒而失去個性,在傳媒界打滾25年的前記者吳曉東擇善固執,牽頭創辦主攻調查報道的通訊社FactWire上周二宣布公眾集資成功,本周起公開招聘記者。吳受訪時向現今傳媒生態打一巴掌,慨嘆新聞空間受「老闆」掣肘,他堅持記者抱負是發掘新聞,如同醫生天職救人,期望不受財團影響的通訊社可為同行創出路。
FactWire的公眾籌募在截止日(8月28日)前10日已達300萬元目標,吳曉東打算延長籌款至9月底,盼可累計籌500萬元,並會因應款額增加,增聘記者及增加支援採訪開支。
明報記者 梁杏怡 陳顥之
稱富人辦新聞媒體「只為生意」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社會對傳媒現况的不滿,促成這個被吳曉東形容為「奇蹟」的通訊社誕生,吳說實踐此事只為平息記者為商人打工的不甘心:「我說這句話可能得罪很多人,但我覺得我們讀新聞、做記者,為何來到這年代,我們做的事會被有錢的人『掐住』,他們不是讀新聞,也志不在新聞,搞新聞媒體只為生意。」
指市民已厭倦「反應新聞」
在吳心中,新聞系出身的學生,與選擇做醫生、律師一樣是為展抱負,醫生想救人,記者則要發掘新聞。他說最怕做消委會記者會一類新聞,因這些是他人已調查完的事,毋須記者再發掘,只需在消委會網站公布,「每次都有很多人去(記者會),卻沒人會質疑份報告」,現今生態要求記者做「反應新聞」,每天打10多個電話引述他人,「梁愛詩、譚惠珠如是說……這專家、那政黨又怎樣說,市民聽這些事已聽到煩」。
與的士司機閒聊 揭「手機醫生」
FactWire將主攻調查報道,問吳何為理想的調查報道,他說種類廣泛,但萬變不離其宗,正如2001年他曾揭露轟動一時、促使醫委會承諾改革的瑪麗醫院「手機醫生」事件,新聞線索也是源於與小市民的對話。他憶述,當年某天他採訪後趕回無綫電視城,臨下車之際,的士司機提起醫生替他做手術時全程講電話,令該手術出錯,「(電話內容)講買車,咁我覺得好離譜」,他沒當這次對話是「吹水」,反約了司機飲茶追查事件,教對方取醫療報告,結果花了一年完成報道。
在吳曉東的年代,記者無分港聞國際,他跑遍天南地北,時刻思考,「我每次去這些採訪也會想『為何我會在這裏?』」他最難忘1996年在深圳的臨時立法會會議,其他記者例行「扑咪」,他卻留意到一項議程提及首屆特首選舉日期,「是香港人會關心的事」,便獨自向與會議員「套料」,結果趕及作當晚6點半新聞頭條,「之後所有行家電話一齊響,被問為何不是報這一單」,令他最感滿足的,就是講出別人不知的事。
記者被認定必有居心
吳曉東說,從前「香港記者」備受尊重,回歸前他跑外地新聞地位等同「西方記者」,最近5年香港傳媒自我審查的印象,卻在外國新聞界「唱通街」,「現在這個年代最多咪當你是『亞洲記者』」。即使在香港,社會撕裂,人們總質疑記者做新聞必有目的,傳媒各有立場,「FactWire便需要很小心建立公信力」。
人們說這是最壞的年代,反而能成就最好的記者,吳曉東卻認為不同年代並無分別,每日也有新聞發生,只怕記者不發掘。他慨嘆新一代出色記者無空間發掘新聞,在香港苦無出路,因此期望各個新媒體良性競爭,更多人做調查報道,記者與公眾也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