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如天然資源、文物、文化、習俗等經常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衝突,而保育(conservation)就以可持續方式規管、保護和管理它們,確保現時及將來均可以資源共享。
■今日香港x全球化x能源科技與環境
保育意識×環境保育
環境保育是近年經常出現爭議的議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2007年起發起「地球一小時」活動,呼籲將不必要的燈光關掉1小時,推廣可持續發展並喚起保育環境的意識。2015年全球有超過172個國家、7000多個城市參與。香港連續7年「熄燈」,超過3900間公司及大廈支持,「幻彩詠香江」暫停一晚。
不過,外國智庫Project Syndicate 2013年發表題為Earth Hour Is a Colossal Waste of Time - and Energy的文章,形容熄燈一小時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環保主義」,指出活動未必可以減少用電,反而會增加碳排放。因為即使全球人類住宅關燈一小時,涉及的碳排放只相當於中國全國停止碳排放少於4分鐘。當活動完結恢復用電時,電廠要再啟動的碳排放已等於「熄燈」所省,並不實際。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言人強調「地球一小時」具象徵意義,目的是令市民以至全球關注環境保育。
■今日香港
私有產權×建築保育
香港經歷逾百年殖民統治,存有不少反映香港華洋集處文化的歷史古蹟。《古物及古蹟條例》尊重私有產權,業主有權決定拆卸具歷史價值的建築。而業主面對高地價的誘因,不少會將建築拆卸發展。
2009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公布全港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建議評級,何東花園是何東(首位獲當時港府准許在山頂區居住的非歐籍人士)所建,是當時山頂唯一有中國特色的建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由於評級只屬參考,政府曾提出換地、向業主收購等方法保育,惟現時業主何勉君認為方案不及拆卸花園帶來的收益多,堅持把花園拆卸重建。最終,何東花園被夷為平地,外界視之為保育失敗,政府也開始諮詢檢討現行的保育政策。
■全球化
愛爾蘭語×語言保育
尊重方言、語言,其實是尊重社會和國家的多元文化,不少國家開始有保育語言的政策。英語是國際語言,亦是英國的法定語言。不過其實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地聯合而成,歷史上Ulster Irish(愛爾蘭語的一種)長期為北愛地區的主要語言。但《明報》專欄作家郭濟士撰文指出,19世紀中期後倫敦政府大力壓抑愛爾蘭語,如在愛爾蘭推動「國民教育體系」獨尊英語,學生如果用愛爾蘭語交談,會被教師羞辱懲罰。愛爾蘭語在整個北愛地區全面衰落。到20世紀愛爾蘭獨立時,當地說愛爾蘭語的人只佔總人口的15%。
仍為英國一員的北愛爾蘭,愛爾蘭語更式微。因為愛爾蘭獨立後,愛爾蘭語在北愛惹來當權者和親英新教徒的忌憚,視之為反倫敦政府的象徵。結果愛爾蘭語被邊緣化,多種原本存在於北愛地區的愛爾蘭方言都一一消亡。即使英國政府在2001年確認《歐洲方言或少數語言約章》,承認愛爾蘭語在北愛是受保護的語言,但愛爾蘭語因與政治拉上關係,地位仍不及英語。根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全北愛僅得一成人口對當地的愛爾蘭方言「有一些認識」。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城市發展×文化保育
根據聯合國2011年估計,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堣揭磽60多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原住民人口稀少、生活方式簡單,大多仰賴自然資源維生。不過,台灣的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紀駿傑曾撰文,指出隨全球資本主義的廣化和深化,原居民獨特的生活方式、習俗甚至生存都飽受威脅。原始部落由於長期與大自然互動,對於當地生態環境有豐富的知識,包括氣候的變化、動物昆蟲的習性、植物的藥用等等寶貴的知識都保留在他們語言、風俗習慣與生活中。原住民消失意味茪H類的文化多樣性也將隨之消失,他們對保護自然生態的知識亦會失傳。
1992年訂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提到,在城市發展中政府需要尊重原住民意願,並協助他們保持原有生活模式。巴西政府近年在亞馬遜雨林範圍內設立保護區以保護境內部落,禁止外來企業闖入。但事實上近年巴西卻仍有大量非法開採樹木、採礦甚至因好奇心追蹤原始部落的人,原住民的生存仍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