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題目定住先?(見圖)
佩老師﹕獨立專題探究(IES)是通識科的校本評核部分,佔整科成績百分之二十,是高中同學聽而生畏(及厭惡)的一個項目。考評當局要求同學設定探究範圍,從而蒐集、組織相關資料,並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議題的焦點,最後運用合適的方法加以展示探究結果。評核會分階段進行,因應同學的獨立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及個人付出的努力作為評核內容。同學可自由選取探究題目,題目要與一個或多個學習範圍有聯繫,可以延伸到六個單元沒有直接探討的當代議題上。
◆小明﹕自由選取題目真令我很頭痛。我對題目毫無頭緒,可以怎樣做?
佩老師﹕可在六大單元內腦震盪。首先,同學可從通識科的六大單元中挑選自己比較熟悉、或較有興趣的範疇。然後,從該單元出發,蒐集相關的熱門時事議題,並就個人興趣、能力、熟悉程度作出篩選,暫定出兩至三個議題。再就每個議題,嘗試作出以下思考﹕
是什麼引發你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
你對這個議題有多少認知?
你能列舉多少項與這個議題有關的資料?
這個議題的資料易找嗎?
你身邊有沒有相關的人物可提供資料?
若你在上述問題得到正面的答案,那麼該議題便是適合你的探究議題。
◆小識﹕那找到適合的探究議題後,下一步是什麼?
佩老師﹕第二步便是從議題中找出可以進行研究的具體問題。
◆小通﹕怎麼才算好的題目?
佩老師﹕要有討論空間。在通識科的專題探究中,好的題目必須具備可探究的元素,即「可探討」及「有爭議性」。舉例說,「通識科設立校本評核的好與壞」是不理想的題目,因為此題只有探究「好」及「壞」資料的部分,欠缺可作討論的空間。反之,「通識科設立校本評核是否利多於弊?」則切合本科要求,因為除了要提供資料外,還要求同學分析資料,然後深入討論,最後作出結論以回應題目,充分展示題目的爭議。
◆小明﹕我明白了!擬定題目時還有什麼細節要注意嗎?
佩老師﹕興趣是引發探究的動力,獨立專題探究同學最少要做半年,故宜以興趣作為擬題的首要條件。因為對議題有一定的興趣,才有動力及精神持之以恆地尋找、探討議題相關的資料;反之若強迫自己埋首於不喜歡的議題上,只會事倍功半,甚至中途放棄。這樣小則令報告虎頭蛇尾,大則可「斷送」同學通識科的整體成績。所以,同學不可忽略興趣的重要。
考慮蒐集資料的可行性,在擬題時,同學要考慮進行探究工作的可行性。具體而言,探究報告可以包括一手資料如訪問、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若同學未能找到相關持份者親身做調查,那麼探究最終或會淪為紙上談兵,欠缺佐證。當然,同學只用二手資料也可以,對報告影響不大;但若同學打算用一手資料撰寫報告,就有需要衡量找到一手資料對象的可行性。
◆小識﹕要考慮這麼多因素,定題目很大壓力呀!
佩老師﹕並非一題定生死的。放心,題目只是暫定的探究範圍,日後可以因不同的因素而作出適量的修訂。所以,在初擬題時,同學宜訂立較闊的探究範圍;日後慢慢深入了解、研究資料,便會對探究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或者,在完成某些探究工夫後,發現探究焦點欠明確;因此,同學在擬題時宜留下修訂探究範圍的空間,絕對有助日後調整探究方向,及減輕探究工夫的難度。
■摘星秘笈
★題目要具爭議
★定自己有興趣的題目
★宜先訂立較闊的探究範圍,再慢慢修正
文:溫佩芳老師
插圖: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