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料1:電郵
文蜜:
近日社會就沙中線宋元古井出土議論紛紛,為了提高同學對考古和文物保育的認識,本校舉辦了「考古知多少」專題寫作比賽。你是歷史學會的幹事,早前曾帶領學會成員參觀香城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專題展覽,相信對考古有一定認識,故希望你能在校報撰寫一文,以起示範作用。文章須包括:
1. 考古發掘工作中測量、挖掘、記錄三部分,並闡述其中的困難;
2. 從兩個方向論述文物保育的意義。
文章須擬定標題,註明身分和姓名,截稿日期為6月4日。
祝 學業進步!
顧問老師
陳年仕啟
2014年5月5日
──情景虛構
■資料2:香城歷史博物館考古講座內容撮要
(見圖)
講者:香城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丁鑑識博士
……考古學是根據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物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有極其嚴格的要求。考古的田野工作主要分為調查和發掘兩部分。簡單來說,考古調查是發掘前的步驟,以決定發掘地點和怎樣發掘。考古發掘工作大致可分為測量、挖掘和記錄三部分。測量就像在土地上畫格子,每個格子稱為「坑」,各有座標,以便標示出土物的位置。挖掘就是使用專用工具挖土,以尋找古物。記錄則是即時記下發掘到的內容、位置、時間、過程等……
──情景虛構,資料來源:考古學習網
■資料3:剪報
中國早期水井技術
中國很可能是東亞最早水井技術的起源地。早期的水井可能最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浙江省在6000至7000年前著名河姆渡文化中,已發現了水井,並且已有原始水亭的建築。
黃河系早期方形積木井身最早見於4500年前河南省湯陰縣白營遺址,有學者指約在同時,西伯利亞地區南部也出現相似的木構技術,這種建築技術在東亞很多地方都流行。香城在13世紀已出現如此先進無縫拼接結構技術的石井,井身堅固。
從東亞角度而言,唐宋以後一些邊緣地區水井出現由木構轉向石構的變化。日本列島要到16世紀才逐漸出現石製的井身,比香城地區晚了約300多年。
……
──情景虛構,資料綜合:〈(三)有多少宋元水井?〉,《明報》,2014.05.19
■資料4:中史科老師留言板(圖)
■資料5:社評
(A3、香城日報、2014.05.30)
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附近發現的宋元時期方形古井,被考古專家認為在華南地區而言「絕對罕有」;古物出土之後,引起社會注意,因為這239個考古遺蹟及數千出土文物,是1955年李鄭屋古墓之後最重大考古發現。我們認為,當局必須全力保護這批古物及遺蹟,因為古物出土不僅是年代久遠之物重見天日,更牽涉到香城的歷史重塑過程。
現今香城繁盛人所皆知,但香城從前到底是如英國殖民地者所言「開埠前是一小漁港」,抑或早於宋元年間已有先民在此嶺南一隅開拓,這是關係到香城地方志的論述,不可苟且隨便;人們期待,在進一步考究古物古蹟之後,能對19世紀前的香城歷史爬梳,就古時香城的政治、文化以及社會有更多認識。
──情景虛構,資料來源:〈宋元古井原址保育認識本土重塑港史〉,《明報》社評,2014.04.14
■資料6:香城中學歷史學會幹事對話
古文蜜:我還未想到專題文章的內容,你們有何看法?
鐵達黎:早前參觀過香城歷史博物館考古專題展覽,真是獲益良多。聽過副館長的一席話,才知道考古不是隨意亂挖,需要詳盡計劃。
賴宇天:模擬考古發掘環節也很精彩,同學們分成幾組,根據講座內容和導賞員的指示,一嘗考古發掘的滋味。
爾君芷:想起當日的情景,真的很可笑。我組負責測量,原以為很容易便做好,誰知測量出來的坑都歪歪斜斜,大小也不一。
伍少仁:別少看這些坑,像一個個方格子,每一個坑都有一個座標位置來當成它的名字。我組在坑中找到出土的遺物和遺蹟,要靠這些座標來標示出它們的位置。
古文蜜:我組負責記錄,當大家有新發現時,我們會第一時間以文字、繪圖、攝影記錄整個發現的過程,包括內容、位置、過程、方法等,供研究用。所以你們定座標的不能馬虎,否則我們可無法記錄呢。
賴宇天:說起來,我組和少仁你的組一樣,都是負責挖掘的。挖土時不能粗手粗腳或粗心大意,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損壞遺物、遺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伍少仁:有組員恃茪O氣大,拿起鏟就猛力用勁,結果損壞了用發泡膠模擬的古瓷器,當導賞員大叫「古瓷器碎了」時,他一臉不知所措,真的哭笑不得。
鐵達黎 : 誰叫他不依照步驟。導賞員提醒過大家,考古挖掘一般以一層10厘米的深度逐層挖掘,還要小心別弄狴j物。
爾君芷:難怪丁博士說,挖掘有時候要像外科醫生一樣,要非常細心,還要有一雙巧手才行。
古文蜜:聽大家說得這麼有趣,我會把意見寫進文章,並論述文物保育的意義。
──情景虛構,資料來源:考古學習網
整理:劉慧盈
顧問教師:吳國榮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