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放大
 

[昔日明報]

 
副刊
 猶太浩劫歷史一角

1938年,上海。

來自異國的一家人抵達這個被稱為抗戰孤島的東方明珠。

他們幾乎沒有行李,也沒有錢,只有對生的渴望─他們是猶太難民。

在這之前,十三歲的Gerda Gottfried Kraus在父親的決定下,隨着家人自維也納出發,踏上漫長惡劣的輪船旅途。看到上海的剎那,她心想:「至少我們都還活着,不管怎樣,都要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動的環境,為活下去不斷努力。」

1941年,猶太人大屠殺開始,到1945年間,約有三十至五十萬猶太人在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行動中被屠殺。

因為上海,讓Gottfried家族躲過了歷史性的浩劫。

一無所有只求活

「我不知道我父親是怎麼聽說到上海這個城市的。在許多國家都拒絕發給我們簽證之後,他很聰明地想到中國。」

Gerda Gottfried當時是這樣回憶,「那時候歐洲、美洲都需要簽證才能進入,而我們和許多的猶太難民一樣,當時已經無法合法的申請到簽證;到最後,只有離我們最遠的上海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上海沒有嚴格的入境規定,不需要護照、簽證、或擔保人,自然而然變成無國籍猶太難民逃難的首選。

在1938年至1941年之間,第一波蜂擁至上海的猶太難民高達一萬八千人,大多來自於德國和奧地利,另有一千人來自於波蘭;難民當中,德語系的猶大人佔了三分之一。等到了1943年,已累積約三萬猶太難民定居在上海;這個總數字,是前往澳洲、加拿大、印度、新西蘭和南非的總和。

「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什麼都不准帶,只帶了簡單的個人用品。」這是Gottfried家族,以及其他猶太難民,逃到上海最初的情況。

在情勢愈來愈不利的情況下,猶太人為了能逃出,千方百計的請求海外親戚做擔保人,來向各國領事館申請簽證,但大多數的申請都被拒絕,少數獲得外國簽證的人士,在向移民辦事處報到之後,需要交出所有財產,才能換得一本臨時護照和每人可帶出國的旅費十元馬克(約兩塊五美金)。

「儘管一無所有,但我們都還活着!」Gerda Gottfried Kraus是這樣想的。

展館歷史同樣豐富

這次由「以色列及猶太事務中心」(Centre of Israel and Jewish Affairs)聯合「溫哥華大屠殺教育中心」(Vancouver Holocaust Education Centre)舉辦的「上海─猶太大浩劫中的避風港」特別展,將一一重現當年猶太難民為了生存,逃亡至上海的顛沛流離和磨難,以及之後在上海的生活和重生。

主辦單位使用後來從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Gottfried家族作為主軸,來闡述當初猶太難民在上海躲過浩劫之後,重新開始的生活狀況和發展。

現場展出許多珍貴文件和用品,包括當初中國移民局發給Gerda Gottfried Kraus的臨時簽證和猶太難民調查表,也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對於猶太歷史有更多的了解,貼近更多的細節。

這次展出的展館也獨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列治文Britannia Shipyards National Historic Site裏保存着整個卑詩最後一座華人勞工宿舍(Chinese Bunkhouse),這棟建築,是在1889年專為在魚罐頭工廠作業的中國籍勞工建成的。

現場展示當初華籍漁工所穿的衣物和工作服,以及殺、捕魚的工具和生活器皿,每個小時還有專人導覽,講解當初因淘金熱離開中國的華工,輾轉至列治文漁罐頭工廠做季節工的歷史,以及在此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惡劣的生活情況。對於歷史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在夏日開放時間內到列治文Britannia Shipyards走一走,回顧一下精采的歷史!

文/圖:葉曉蓉

 
 
今日相關新聞
猶太浩劫歷史一角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