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就特定題目列舉相關事例,包含中華文化概念,鼓勵學生從一事例引發更多思考
現今社會中,不少人對紋身仍有負面看法,認為是不良分子的象徵,因此不接受年輕人紋身。相反,有人認為紋身是藝術表達形式的一種。你又有何看法?
背景
○紋身又稱刺青,指在身體皮膚上刺染各種圖案
○古代不同文明均曾出現紋身習俗,與宗教信仰、族群記認、社會地位等相關
反對紋身意見
■《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珔芊A孝之始也」,紋身傷害皮膚,是不孝的行為
■紋身於古時是對罪犯的一種懲罰,如「墨刑」就是古代五刑之一,在罪犯前額刺字,並染上墨色顏料,使受刑人蒙受恥辱。故現在的紋身者仍少不免要背負社會的負面看法
■紋身要承受肉體上的痛苦,處理不當的話更可導致細菌感染
■僱主未必接受僱員紋身,如於2月宣布辭職再選的日本大阪市長橋下徹,就曾聲言作為市政府職員不能紋身,否則應考慮辭職
■2011年美國玩具生產商推出一款有龍形紋身的芭比娃娃,被家長批評教壞孩子
支持紋身意見
■紋身於古時是習俗及服飾打扮,如《左傳·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甚至是群體記認
■紋身象徵「刻骨銘心」的記念,不少人以親人、伴侶的名字紋身,是重情義的表現
■紋身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不少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名人均有紋身,帶領潮流
■近年不少外國人喜歡漢字紋身,廣為人知的有英國退役球星碧咸紋上「生死有命 富貴由天」,引起不少人對漢字、中華文化的興趣
【中華文化 × 概念 斷髮文身】
「斷髮文身」意指截短頭髮、在皮膚上刺畫文飾,是古代吳、越(約今江蘇、浙江)一帶的人(中原視為蠻族)的風俗,如《墨子.公孟》:「越王句踐,剪髮文身。」《莊子.逍遙遊》:「越人斷髮文身。」據《漢書》應劭注,「斷髮文身」是為了把自己打扮得像龍的子孫,避免在水中受蛟龍傷害;近代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推論,這是古代吳越人以龍為圖騰的遺[。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文:Virgi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