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其他新聞
思考有方﹕解難思維 文字演繹
流行情報﹕南海十三郎
參考答案﹕流行情報答案
字樂無窮﹕天真
徵稿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歷史解謎﹕明代中葉「倭寇」 大多是中國人

【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近年中日釣魚島主權論爭熾熱,不少中國人罵日本是劫掠他國的「倭寇」。「倭寇」這個詞,我們通常簡單認為是日本海盜,又或許由於中國官方把平定倭寇的戚繼光稱為「抗日民族英雄」,強化了我們的這種認同,只是這種認識並不準確。

教科書慣把明代嘉靖年間(16世紀中期)的倭寇稱為「日本的武士、浪人、商人勾結明朝的奸商、海盜,組成海盜集團」,這樣表述雖然沒錯,但因為「倭」這個字,很易給人「主體是日本人」的先入為主錯覺,而這與史實相距甚遠。

日本人只佔「倭寇」少數

明代典籍記載,嘉靖年代的「倭寇」只有一至三成是日本人,反而中國人佔大多數,所以這時期的倭寇被稱為「假倭」。但當中日本人的角色卻有很大爭議,有認為中國人是主謀、日本人是聽令者,也有人認為日本人才是幕後操控者,明代小說《喻世明言》便有一則故事說日本人擄掠中國人並逼他們當先鋒。但無論是哪種說法,也不能否認確實有不少中國人在操控倭寇,當時的著名倭寇頭目就有許棟、汪直、徐海等中國人。

為什麼中國人要進攻自己的國家呢?那時的「假倭」頭目中有不少是商人,可知與貿易環境關係密切。明代海禁甚嚴,為了藩屬國的貿易需要,推行帶有朝貢性質的「勘合貿易」,由官方壟斷對外貿易,民間不能自由參與。嘉靖時期更發生中日貿易爭議,明朝再收窄貿易渠道;日本亦因室町幕府大權旁落,無法與明朝維持朝貢關係,貿易出現真空,不少商人希望可開放貿易。當時的官員謝傑即認為,倭寇與商人是同一批人,只是貿易被禁而落草為寇;而勢力最大的倭寇頭目汪直,亦屢次要求放鬆海禁以自由貿易。當然,倭寇既由大量中國人組成,則明朝自身的社會問題也不能忽視﹕當時典籍《皇明四夷考》指出,貧苦大眾為了溫飽求存,囚徒、罷吏、書生等則不滿朝廷而欲泄憤,因而加入倭寇。

商人落草為寇

而諷刺的是,縱使嘉靖以後倭寇已基本討平,明朝最後卻仍逃不過受倭患牽動國家存亡的命運──明朝走向衰亡的一個標誌事件,正是半個世紀後為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而傾兵襄助的萬曆朝鮮之役。

【知多齱R倭寇之患始於元末】

明代初年起嚴設海禁,禁止民間私自對外貿易,源於元末明初倭寇問題嚴重。當時日本正處於戰亂的南北朝時代,不少流離失所的浪人四出搶掠,元朝因政權動搖已難確保海防,明初也由於元末割據勢力被滅後餘黨加入倭寇,而成為了社會問題。不過那個時代朝鮮半島的倭患更嚴重,最終除了3次征伐倭寇巢穴外,更開放了貿易點,才令倭患平息,比明朝討平倭寇早了一個世紀。相比明朝以海禁應對,朝鮮意識到倭寇的核心問題是在貿易而願意及早開放,可謂先知先覺。

文:葉雨舟

 
 
今日相關新聞
歷史解謎﹕明代中葉「倭寇」 大多是中國人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