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電視劇《造王者》描述南宋大臣董昭與余靖如何扶植宋理宗當上皇帝,劇情是否影射現實、權臣是否等於壞人,曾成為不少人的話題。當然歷史上南宋並沒有這兩號人物,但那時卻真有不少「造王者」,韓侂冑(粵音托就)正是當中最具爭議的一人。
韓侂冑是扶植宋寧宗的「造王者」之一,也因此踏上權臣之路。與《造王者》劇情相似,新皇登位後,韓侂冑、趙汝愚兩個獲得權力的功臣開始明爭暗鬥。最終贏出的韓侂冑獨攬大權,結黨營私,成為朝廷的操控者。但若數他廣為後人認識的事[,更在於他北伐失敗。
崇岳飛貶秦檜 力排眾議北伐
雖然韓侂冑北伐被視為「敗家」之作,但他為了北伐確實花盡心思。在他掌權之時,含冤而死的名將岳飛被追封為鄂王,陷害岳飛的秦檜則被追奪王爵,其主和政策亦遭斥責,這是史上首度「崇岳貶秦」;又重用大批主戰派,力主抗金的陸游、辛棄疾等人重獲起用,更力排眾議策劃北伐。從韓侂冑在政治上一步步做好準備來看,他確是有心恢復中土,只是軍事上部署不當而已,清初思想家顏元即讚他「仗義復讎(通仇),雖敗猶榮」。
不少人認為韓侂冑北伐是為了鞏固權力,《宋史》即持這種意見。但由於韓侂冑造王有功,宋寧宗亦無心政事,朝廷大權一直握在韓侂冑及黨羽手中,說他為權力而大動干戈不太說得通。事實上,韓侂冑戰敗被殺後,被羅織了大堆惡名,當時著名詞人周密就說這些惡名不盡不實,敵國金國更認為他忠於宋而追封他為侯。現代也有不少學者為他「翻案」,認為他有志為國,不純粹是權臣。
傳統視為奸臣 因貶朱熹學說
傳統之所以這麼非議韓侂冑,主要源於《宋史》把他列入〈奸臣傳〉中,與秦檜、賈似道等同列,特別寫他利慾薰心。但《宋史》政治成見明顯,例如隨王安石變法的章惇、曾布等都被列為奸臣;而韓侂冑曾把朱熹斥為「偽學逆黨」,並禁其學說及罷黜相關者,但《宋史》則明顯推崇程朱理學,後人認為這才是韓侂冑「被成為」奸臣的原因。後來明清兩代亦奉朱子學為宗,則韓侂冑長期陷於罵名之中,就不足為奇了。
有時歷史本身,往往比電視劇更具戲劇性。
知多
南宋北伐普遍愛國
歷史上北伐領袖基本有兩類,一類是為國,一類是為權。相對來說,東晉較多權謀中人,南宋則多有志之士。東晉雖有祖逖北伐,但如桓溫、劉裕等的大型北伐,都是為了奪權,從他們後來都操控政權甚至篡位來看,謀取權位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而南宋除了高宗時岳飛、劉錡等名將北討外,後來的張浚、韓侂冑雖是權臣領兵,但後世認為他們皆有志恢復中土,只是將才有限而已。這恐怕是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的後遺症。
文:葉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