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preet(右圖)出生於日本,但在他年幼之時便隨父親和家人移民至加拿大,「大概是1970年移民過來,1973年父親就開了這家布料店。」
讓Jaspreet的父親離開第二故鄉——日本,並非一個輕鬆的選擇,畢竟他在那裏居住生活了近20年,說起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加拿大是個非常接納異族文化的國家,為了讓我和哥哥姐姐們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選擇移民過來。」
70年代時,加拿大廣泛吸收有商業背景的移民來這裏做生意,Jaspreet的父親便搭乘了這班順風船,登陸之後便憑藉以前在日本經營布料生意的經驗,在溫哥華開了第一間印度人的布料店——Rokko Sarees & Fabrics!
既來之則安之
加拿大這麼大,選定溫哥華竟還是出於日本情結!「父親覺得溫哥華氣候好,和日本很像,連店名Rokko,都是我們曾經在日本居住的地名。」而將店址選在溫哥華東區,則是為了直擊目標市場,「我們經營印度風格的衣飾和布料,當時的Main街夾49街,以及旁邊的菲沙街,都是印度人聚居區。」直至現在,該區域仍有很多印裔居民,而且多年來積累的老客戶都熟悉這個地點,所以店址一敲定,便40年不搬家。
在經營初期,Jaspreet的父親保持沿用了部分日本供貨商,但隨着生意的發展,為了削減成本,漸漸換為聯繫地緣較近的布料生產商,「我們的供貨商並不多,只是鎖定幾家比較大的,有本地的和溫哥華島的,還有阿省、美國西雅圖的,遠的也有意大利廠商。」貨源近了,成本低了,商品的價格下來了,這又成為一個吸引客人的因素。
秉承日式生意經
Jaspreet稱,在父親最初創業之時,大多人並不看好,「現在的布料店屈指可數,但在早年,溫哥華本地就有30、40家布料店,不少人都說不會有發展的,很多小布料店都是做幾年就倒。」但Rokko莎莉布料店卻一直生意興隆,Jaspreet將原因歸結為傳統日式經營理念,「日本人很注重品質,我們首要保證就是東西的質量好,另一點是發貨及時,客人說什麼時候要到貨我們保證做到,絕不拖延。」
Jaspreet強調守信用也是經商黃金準則,他記得曾有位在西非的熟客,突然想單件訂一支美國產的頂級名筆,他應允下來之後,幾經周折得到這個非自己經營的貨品,又幾經周折重金寄送到西非,如此言出必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建立信譽,「在經商上,沒有什麼宣傳比良好的口碑更加有力。」
時移世易
別看只是門小生意,卻也是世界經濟文化形勢的敏感觸角,「經濟狀況的起伏,甚至911恐怖襲擊、人們的觀念變化,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意。」於是,Jaspreet認為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也要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穩住陣腳,「現在的市場已經和我父輩的時候完全不同,加拿大是個多族裔文化熔爐,不能再走只做印度人生意的老路。」
Jaspreet指現在的客戶中就有不少華人、菲律賓人和西人,而且如今的印度人的衣著口味也和過去大不同,「早年,來到北美的印度人排斥傳統服飾,因為他們想融入西方社會,我們的產品需要改良,削減傳統元素,但現在則相反,各個族裔的文化在本地都有一席之地,於是人們反而想追尋傳統特色。」連一些其他族裔的居民也會來購買印度莎莉(Saree),便於在本地少數族裔節日時驚艷亮相。
除了應對私人買家,作為電影取景常用地的溫哥華,也不少為Jaspreet帶來影視劇組的大客戶,「服裝道具部門會來我這裏採購,另外,不少購買舞蹈服裝的人也從我們這裏進貨布料。」隨着素里地區印度族裔的增多,Jaspreet的現階段計劃是在南素里開設新店,「老店還會保留,素里的新店舖也有不同的名稱,希望能更方便該地區的印裔客戶。」
厚厚的頭巾下面,是棕黃色皮膚、深邃的眼睛搭配絡腮鬍。
但談到做生意,卻張口閉口日本人的經商之道。
品質、守時、信用,這些據稱是習自父輩的日式經商守則,就是支撐一個印度家族生意40年發展的金科玉律!
文/圖:趙冬
經營小檔案
啟動資金來源:多年經商累計
僱用人數:家族經營,姐弟和妻子都會在店中幫手,此外還有2至3名兼職僱員
創業總結
最滿意之處:注重產品質量、多年來信譽良好,發貨及時
待改善之處:可加大宣傳,增多新客戶
優點:隨市場變化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
缺點:仍需擴大產品種類,服務不同族裔背景的客戶群
前景:在印裔聚居的素里地區開設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