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口密集,空氣污染嚴重,加上用電用水量高,大部分市民又熱愛吃肉,令環境受到損害。環境改變可從生活做起,我們如何從「衣、食、住、行」入手,打造一個更「綠」的可持續生活環境?
◆衣
布頭布尾變布藝
「天衣無縫車衣隊」於2005年成立,聖雅各福群會當時發現灣仔區有很多棄置布碎,附近不少街坊又懂得車衣、裁剪等技術,於是成立車衣隊,將「無用」的物料重新化為「有用」的布藝。
「有時看到(回收)衣服很新,甚至未剪嘜頭,不明白為什麼要棄掉?」車衣隊成員阿好說。18歲開始車衣的她表示,上一代生活條件較差,更珍惜物質;新一代物質過剩,導致很多不必要浪費。看見幾近全新的衣服被丟棄,阿好和另一成員少潔不是味兒,有時看見布廠、窗簾布廠把布辦和「布頭布尾」丟棄,更會主動回收,動腦筋「改造」。
回收布碎 製作布袋
一般的布廠會提供布辦予客人買布時作參考,但由於太細小(布辦一般為2R或4R照片大小),所以布商在賣完該款式的布後,連同「布頭布尾」送往堆填區。車衣隊看準這些細小但質量好的布碎,主動回收,重新構想製作新產品,如袋、咕?套、被、錢包等,再賣出。2005年已加入車衣隊的少潔,利用「布碎」風格多變的特點,將類似風格的布拼成如百家布般,貪其風格獨特、多變。
如此一來,製作豈不是非常費時?自言是設計師的少潔說:「車衣時間快,但構想要很長時間。」原來回收後的布碎還要剪邊、分類,因為風格和物料不統一的布難以做成精緻的袋。「有時更因布碎不夠或風格不統一,要慢慢等(下一輪回收)。」所以確實的製作時間說不準,有時單是構想已動輒一兩星期。
聖雅各福群會社工譚逸丹表示,車衣隊製作的環保公益除了傳承縫紉的手藝,也推動環保教育,「現在有些布廠會主動捐布料給我們」。她更笑言,有一次同事的褲「爆胎」,以前應該會立刻丟棄,但現在卻會拿去縫補。
come.sjs.org.hk
◆食
「素」造綠色餐單
2012年成立的本地社會企業Green Monday,提倡每周一為素食日。本身是營養師的高級教育項目主任Celia解釋,外國之前有類似概念,例如Meatless Monday、Meat Free Monday等,但直譯成「無肉星期一」不好聽,加上「green」可覆蓋飲食之外的環保範疇,所以機構創辦人選擇以Green Monday為名。Celia說,全球暖化嚴重,而畜牧業是碳排放的一大源頭(14.5%),比交通工具排放(13%)更多。工業化生產食物使用大量電力和水資源,加上畜牧所需的土地和糧食,畜牧業消耗資源量龐大。香港人的平均吃肉量全球排行第一,甚至比美國人還要多,無肉不歡的飲食文化也令腸癌患病率上升。Celia認為吃素不但可以減少耗用地球資源,也對健康有幫助,一舉兩得。
畜牧業碳排高 吃素健康又環保
Celia原本不是素食者,現時約七成膳食改成素菜,感覺腸胃輕鬆不少。有素食者認為在港吃素很困難,餐廳鮮會提供素菜餐單,但Celia指推廣Green Monday後,不少餐廳也提供素菜選擇,她和同事外出用膳也不用特意找「齋舖」,隨便一間餐廳也吃到素。
Celia在機構中負責教育推廣,不時到學校推行講座,又與學校午膳供應商合作,主張一星期提供一次素食餐。他們在學校推廣已有一定成果,逾四成學校已透過午膳供應商推行一周一次素食日。Green Monday希望把素食文化推廣到國際學校和外國。
Celia又指不少人誤以為吃素不夠營養、素菜來來去去只有幾款很沉悶。機構與衛生署合作推出刊物解答一般人對素食的誤解,又與領匯街市合作推出素菜食譜,讓一般家庭也可烹調素菜,在社區形成素食風氣。
除了推廣綠色星期一,Green Monday聯同膳心連基金(Foodlink Foundation)及惜食堂(Food Angel),與餐飲集團合作收集宴會剩食,經處理後派發給有需要的人,減少浪費。
www.greenmonday.org.hk
◆住
綠色建築 節能減排
本身是工程師的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黃天祥解釋,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的基本理念是以最少資源去滿足用家需要,在香港,高達六成碳排放來自建築物,「24小時營運的建築物如酒店、醫院、資源庫等排放量最高,排放主要來自用電」。
本港六成碳排來自建築物
1990年代,香港是繼英國之後全球第二個建立本地化綠色建築認證系統「綠建環評」(BEAM)的地區,系統隨時代不斷改良,2012年正式「進化」成BEAM Plus。現時新建築及既有建築均可申請認證,符合六大條件可獲認可為綠色建築。6個方向的條件包括︰用地與室外環境或場地管理(如地理位置和坐向)、能源使用(如使用天然光)、室內環境質素(如室內空氣流通)、建築用材(如環保玻璃)、用水及創新度。經評估後,建築將被評級為鉑金、金、銀及銅。黃天祥指出,獲得最高鉑金級認證的要求非常高,只有約7%至8%申請認證的建築物能達到此級別。
綠色建築雖在1990年代已在建築業界興起,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還是一個較陌生的概念。
黃天祥說,現時部分發展商在工程期間已開始申請認證,成功取得臨時認證能令消費者或用家更有信心。他又舉出本港一些綠色建築例子,「銅鑼灣希慎廣場底層有個大洞作為通風口,幫助該區空氣流通,改善周邊空氣質素;『起動東九龍』辦公室則利用舊材料作建築用料」。他說,綠色建築認證系統最重要是本地化,BEAM Plus跟世界其他地區的認證條件不同,「例如在北歐,附近有否足夠的單車徑和公園是非常重要的條件,這樣的條件在香港則難以達到」。
位於新清水灣道的聖言中學曾獲美國綠色建築議會評選為2013年全球最綠學校,黃天祥指該校在硬件(建築用料)和軟件(理念)上均有很多幫助改善環境的部分。議會鼓勵學校在建築和運作上向環保方向改良,因此推出《香港學校綠建指南》,同時舉辦相關活動,如大專辯論比賽、攝影比賽等,加強大眾對綠色建築概念的認識。
www.hkgbc.org.hk
◆行
單車代步零碳行
不時聽到有人說「香港地少人多,不適合踏單車」,對於此說,香港單車同盟成員陳家良認為只是謬誤,更稱「愈密集的地方愈應該鼓勵使用單車」,因為單車有效解決城市常見問題。
「當初推動汽車,主要是用作穿州過省,汽車根本不適合城市……又或者我們該問在城市中是否有需要使用私家車代步?」陳家良指出,在城市駕車造成空氣污染、噪音、塞車等問題,港府更因為塞車,不斷建路,變相鼓勵使用汽車,加劇塞車問題,「環保講求充分利用資源,然而香港土地規劃以車優先,人淪為次要,嚴重浪費土地」。
「愈密集地方 愈應使用單車」
2014年9月,美國紐約交通局發表報告,證明推行單車徑能有效解決塞車問題,但香港交通諮詢委員會12月向運輸及房屋局提交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卻表示香港道路系統繁忙,不建議推行單車徑。陳家良對此非常無奈,「倫敦、曼哈頓、台北不繁忙嗎?是政府沒有心去作道路規劃」。
陳家良強調香港地勢平,區與區位置鄰近,非常適合單車代步,「單車之所以環保,在於它沒有氣體排放,更是點到點的交通工具」。他3、4年前開始用單車代步,笑言「不能回頭」用公共交通代步,「等車、塞車用了太多時間,點到點更方便」。他說剛開始用單車代步時,也覺得是「impossible」,但後來他發現「當自己(單車)是交通工具」,不用靠邊駛,與汽車同用道路並留意路面情况,單車代步一樣可行。他寄望香港能仿效巴黎等外國城市興建公共單車系統,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hkcyclingalliance.org
文﹕袁志敏、鄭寶欣
圖﹕袁志敏、鄭寶欣、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