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曾跟同學分享如何在中上環一帶考察,未知道同學有沒有找機會到當地一遊?同學又有沒有想過,除中上環這些知名地段外,也可嘗試走訪其他看似不太著名的非遊客區,以了解香港的不同面貌?這次,筆者會介紹另一個也充滿本土特色的地區——北角,同學可思考如何將考察的經驗整合成專題研習題目。
不同方言群體
大家不難發現,香港其實是個「移民」城市,不少香港人的上一、兩代長輩並非在香港土生土長。北角可謂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很多福建人從內地移居到北角。當了解到關於北角的歷史時,同學會發現早年曾有不少上海人曾居於北角一帶,不過後來卻愈來愈多福建人搬遷至此,於是北角又被稱為「小福建」。
有機會的話,同學可參訪春秧街街市一帶,一方面可以觀察附近建築,另一方面可聽聽居民、小販的對話,在北角應該很容易聽見福建人說的閩南語。就此,同學可連結通識科單元二「今日香港」中關於「身分認同」、「歸屬感」等概念,了解這些移民來港後,如何在保存家鄉傳統的同時,亦能建構獨特的香港人身分認同感。
˙專題報告題目例子一﹕香港「方言群體」有多大程度認同香港人的身分,並融入香港的生活?以北角區的福建社群為例說明。
居民的政治取態
除此之外,同學或時有聽聞,就政治層面討論,北角區可謂是「建制派」的「票倉」。就此,同學更值得花時間去了解北角居民的政治取態與社區「地緣」的關係。例如曾有同學刻意訪問一些從小在北角區成長的市民,探討身處社區如何影響他們的政治取態,甚至對國家的認同感。同學更可舉一反三,想想有沒有可能就香港其他地區,作出相似探究。
˙專題報告題目例子三﹕居住地區有多大程度影響香港市民的政治取態?以在北角區成長的選民為例,加以探究。
˙參訪區域﹕北角
˙相關機構﹕Walk in Hong Kong (www.walkin.hk)
不同的傳統生活習慣
除了方言群體外,同學亦可留意一些關於北角區的傳統生活模式。例如一離開港鐵站,同學很快便會行經「新光戲院」,那是一間現時仍上演傳統粵劇的戲院。即使同學沒有時間直接觀賞粵劇,也可觀察新光戲院的佈置及劇目介紹,將會對這種傳統有更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同學亦可留心北角區的不同街名,如「電氣道」、「書局街」、「銀幕街」、「七姊妹道」等,原來均與香港歷史有關。同學在考察地區之餘,也很值得進一步探究有關文獻,結合地方現G與歷史,化為專題報告的主題。
同學亦可走訪北角的商店,不少都很有傳統特色,除了可見證香港歷史,同學亦可探究這些傳統如何維持、延續及轉化。
˙專題報告題目例子二﹕香港的地區傳統生活模式如何影響該區市民的生活素質?該區市民多大程度能夠維持及延續他們的傳統?
事實上,同學不單可參訪北角區,或者可先瀏覽一個專門讓人了解香港各區的民間機構「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的網頁,了解目標的區域。即使同學未有機會參與該機構的活動,也可了解該機構的理念,或參考他們建議的參訪路線。
■《IES講呢齱n
想知更多做IES注意事項,可瀏覽明報通識網新節目《IES講呢齱n系列,資深通識科教師許承恩講解IES要點(隔周三推出)
life.mingpao.com/IE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