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全世界的產量已經超過7 百萬公噸(70 億公斤),除法算一下,相當於每年每個人可以分到1.3 公斤,可見大家有多麼喜歡咖啡,有些人甚至沒有咖啡,一天就無法開始。
有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人(46%)表示沒有咖啡工作就會沒效率,其中大部份的人(61%)一天會喝到兩杯以上;他們還列出「咖啡因需求最大的職業」排名,前三名分別是科學/ 實驗室技術人員、教育/ 行政管理、行銷/ 公共關係(編輯/ 作家也排進第四名了)。
大家會這麼喜歡咖啡,除了因為它嚐起來很棒又會抑制食慾,還因為當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而又恰好沒多少時間的時候,咖啡因能讓我們醒著並且持續動作。根據一些關於賀爾蒙分泌周期的研究,在攝取咖啡因的時間安排上,最好要有些策略(尤其在現今這個社會),以獲得最大的幸福感和生產力。
史帝芬·米勒(Steven Miller)曾經撰文指出咖啡的兩種特性:
1. 咖啡因是一種藥物;
2. 藥物對身體裡的化學反應有影響。如果想要有效率地使用藥物,就要知道自己身體裡化學反應的節奏,然後讓攝取時機跟上它。有一門學問
就是在探討這件事:時律藥理學(chronopharmacology),調查藥物與生物性節律(biological rhythm)的交互作用。
生物性節律中最重要的是日周律動(生理時鐘),由大腦下視丘(hypothalamus)當中一個稱作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的小小區域所控制。
Inouye 和 Kawamura 曾做過一個實驗,阻斷受試動物下視丘周圍的組織,使下視丘與外界隔絕如「孤島」。結果除了 SCN 所在的下視丘「孤島」還保有晝夜節律,大腦其他位置的晝夜節律都消失了。另外,下視丘與眼睛視網膜相連,接收光線刺激就會產生訊號到SCN,調控晝夜節律;每天照射日光,有助於我們維持24 小時制的生理時鐘。
這裡要談「清醒」,那麼 SCN 所控制的各種周期當中,最重要的就屬皮質醇(cortisol,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賀爾蒙)分泌周期。皮質醇經常被稱為壓力賀爾蒙,會影響血糖濃度,適當的分泌能幫助我們保持清醒。平均而言,皮質醇水平在生理時鐘的早上八點與九點之間會達到巔峰(血糖水平也達到巔峰),而血糖水平還有兩個時間會再度達到峰值,分別是中午到下午一點,還有下午五點半到六點半這兩個時段。所以就上午而言,在九點半與十一點半之間享受咖啡應該最有效率 – 在皮質醇水平下降、下一次血糖高峰來到之前。
藥物耐受性(tolerance)在此也是個重要的主題,尤其針對咖啡因,因為大部分的人都用藥過量了。藥理學(pharmacology )當中有一個基本原則:在需要的時候才用藥;否則我們會對同樣劑量的藥物產生耐受性。換句話說,如果在血液中皮質醇濃度最高的時候喝咖啡(在身體自然最清醒的時候服用咖啡因),那每天早晨同樣來一杯咖啡會變得越來越沒用。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必須來一份義式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