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說起收集「易泊車」數據的過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專員區潔英形容「每一個(車位資訊)都得來不易」,要按照不同類型的車場「拆彈」。 她表示部分舊式車場仍依靠人手記錄泊位,規模較小,即使有意智能化,亦願意開放數據,也不知從何入手,九東辦事處便安排專人提供技術支援;另一類是「較大型的(車場)識做,但未必肯做,他覺得自己公司都有App,為何要提供給你」。她會嘗試游說對方,「當區內泊車數據愈齊全,大家是一種『互補』關係,譬如客人想到你商場消費,見泊車位爆滿便不欲前往,但若他知道附近仍有泊位,便可能不會打消念頭」。她期望措施能起示範作用,鼓勵更多機構開放數據。 數據齊全 大小車場可「互補」 另外,辦事處的角色是服務九龍東,在定位上有一定限制,她舉例坊間很多手機App用家輸入目的地後,程式會規劃行程,如建議巴士路線等,但在「易行」中只能按巴士班次搜尋,「不是技術做不到,而是覆蓋面太廣,很多巴士線是跨區行駛,涉及全港的措施,仍是交由運輸署處理較適合」。她說辦事處雖是臨時性質,但仍可擔任試驗角色,證明某些智慧技術可行,吸引各政府部門仿效,再將相關政策擴展至全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