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埔龍尾灘倒數階段完結,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已完成海洋生物搬遷工作,今日會展開泳灘建造工程。署方指今年1月20日在龍尾發現兩隻瀕危程度屬於「易危」級別的雌性管海馬,已即時將該兩隻海馬遷往約1公里以外的汀角東水域,惟之後連續7日監察,未有發現其蹤影。署方認為未見到該兩隻管海馬的屍體,相信牠們仍然生存。
土木工程拓展署昨邀約環團到龍尾,總結過去3個多月在龍尾灘遷移海洋生物的結果,但沒環團出席。該署高級工程師鄭建文表示,該署就搬遷海馬分3個階段推行緩解措施,包括去年11月中水底監測,當時在龍尾及汀角東各發現一隻管海馬;第二階段於今年1月17至20日連續4日水底搜索,結果於1月20日發現2隻雌性管海馬,長度分別為7.9厘米及10厘米,潛水員即時為牠們套上印有051及052編號的頸環以便識別,之後再將牠們遷往汀角東。
生物搬遷後持續監測一年
第3階段為搬遷後的監測,魚類專家將在汀角東監測一年,以記錄管海馬的狀G,及評估海馬的存活率和是否適應。
至於其他海洋生物搬遷亦已完成,包括數量最多的飛白楓海星1403隻、46條賴氏蜂巢蝦虎魚、2條星點多紀魨、91隻雜色角孔海膽,以及29隻黑海參,但沒找到環評報告提及的雙斑舌蝦虎魚。署方表示,搬遷工程前已於汀角東進行基線調查,搬遷工程完成後會定期監察,比較同一範圍物種數量,進而評估搬遷成效。
鄭建文說,由於海馬及海洋生物的搬遷工程已完成,今日會正式開展建造人工泳灘工程,料最快2019年上半年完成。
環團憂套白頸環易被獵食
守護龍尾大聯盟發言人李少文表示,管海馬被套上白色的頸環,擔心加重其負擔,令其活動能力下降,而白色的頸環在海底反光,容易引起注意變成獵物,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李少文又指去年12月,大聯盟發現龍尾的臨時堤圍在水漲時出現多個缺口,即海洋生物可以進入被圍封範圍,認為搬遷海洋生物工作失敗。至於搬遷工作將海洋生物從龍尾搬至汀角東,但他指汀角東屬於開放水域,難以準確評估搬遷成效。
政府與環團就龍尾人工泳灘工程拉踞戰長達10年。政府於2007年提出將龍尾灘改建為人工沙灘,2014年獲環保署長發出環境許可證;多個環團於2012年組成守護龍尾大聯盟,與政府周旋多年,包括自行記錄龍尾灘的物種,又提出司法覆核,惟最後仍未能阻止工程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