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聯合國2016年人類發展指數,尼泊爾在全球188個國家或地區當中排名144,在亞洲地區幾乎包尾。在缺乏天然資源下,尼泊爾發展本已困難重重。跟中國的農民工相似,不少尼泊爾人因農村生活艱難,湧到城市找尋工作機會,首都加德滿都等大城市的貧窮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相反農村生活雖然困苦,貧窮人口卻相對較少。 部分農民工在大城市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亦負擔不到基本生活開支,如房租等,他們只好在城市邊緣搭起房屋,漸漸形成至少137個貧民窟。2014年居住在貧民窟的人口佔城市人口54.3%。食水、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遠追不及外來人口湧入的速度,以致貧民窟的環境惡劣不堪。 有尼泊爾人則選擇到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打工,如參與卡塔爾2022年世界盃場館的興建工程。不過,工人首先要繳付高昂的中介費,大量體力勞動及中東國家炎熱的天氣也使他們難以適應,有些人甚至客死異鄉,由2008年至2016年已有逾5000名尼泊爾工人出國工作後死亡。 種姓制度陰影 礙重建復原進度 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造成約9000人死亡、大量災民無家可歸,兩年過後,災區重建仍非常緩慢,這與其歷史文化及弱勢政府有關。尼泊爾於1854年受印度教影響,設種姓制度,將國民分類為牢不可破的階級。即使種姓制度在1963年被取消,但曾是「賤民」的人生活沒有太大改善,種姓制度的影響仍然滲在生活每個細節,如名字、職業、婚姻,甚至是食物和衣著打扮。位處最低層的「賤民」,特別是婦女常受不平等對待。種姓制度同時影響社會流動和資源分配,例如4%地主擁有全國四成土地。大地震前,全國超過25%人沒有土地,主要為「賤民」及女子。種姓制度取消後,樂施會協助一些由「賤民」組成的村落設立合作社及提供小額貸款,改善他們的生活。 然而大地震後,政府以土地登記來發放緊急津貼,令很多被邊緣化的國民難以領取。由於很多農民沒有土地,只是租借土地或受僱於耕作,而農村土地登記不如城市般嚴謹,部分文件甚至在地震中遺失,使他們在災後遲遲得不到援助。另外土地登記者多為家中男性,如家中男性已離開家鄉到其他地區打工,婦女就難以向政府領取緊急津貼和重建援助,大大減慢重建的進度。有見及此,樂施會透過與當地團體合作,協助災民向政府申領應有的津貼,重建生活。 文︰樂施會 圖︰Crystal [通通識 第46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