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製帚機前,穿着舒適簡單的Mary使勁地拉着用來綑綁掃帚柄和麥梗的黑繩,繩從她腳底踩的木桶拉出,木桶上則纏上黑繩,拉繩時發出「咻咻咻」的風聲,為了能確保掃帚製作結實,她使勁地拉着繩,繩子在機器上的木條刻畫下深刻的印子。
只見她將第一層細緻麥梗纏上木條,之後再加上一層粗麥梗層,綑綁接結實後開始編織麥梗頭,編成美麗的麻花後紮緊,用刀砍去多餘的麥梗,一把結實漂亮的手工掃帚就完成!文/圖:葉曉蓉
「我們的掃帚不能飛,但絕對耐用、耐看,能幫你清理家裏,還能當禮物或掛牆上當裝飾!」
走進位於溫哥華格蘭護島(Granville Island)的Granville Island Broom Co.,就像走進英國小說《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裏的飛天掃帚店,帶着一股清新的麥香,四面牆上掛滿了各型各狀,獨一無二的手製掃帚,店內後頭還有成堆的麥梗和木條,姐妹創辦人Sarah Schwieger和Mary Schwieger就在店裏忙碌地製作掃帚。
姐姐Sarah和妹妹Mary倆來自於卑詩內陸Kootenay區,手製掃帚可是傳了好幾代的家族生意,兩人從小就幫着父母親製作,連來到大溫地區唸大學,暑假也不忘了回家幫忙生意。姐姐主修纖維藝術(Fiber art),妹妹則念了地理學,兩人畢業後就在溫市繁華中心開始了上班族的生活,但市區的花花世界並不吸引她們,從小就在餐廳上聽着父母親的生意經,兩人很清楚,創業才是終極目標!
約七年前,兩人決定在格蘭護島開始屬於自己的掃帚生意,開設「Granville Island Broom Co.」,傳承雙親的製帚技能,加上姐姐藝術所學,將傳統的手作工藝昇華到藝術品的境界,每一把掃帚都有屬於自己的姿態,可使用也可觀賞。
掃帚藝術
自家掃帚是使用傳統製帚技術「Shaker methods」製作而成,Mary解釋,外觀上有圓形(紮成一束)和扁形(紮成一束後使用固定鉗壓扁成形)之分,可以使用在家中陽台、走廊或門口走道。
而掃帚使用的麥梗(Broomcorn)來自於墨西哥產的高粱(Sorghum Vulgare),這種麥梗早在十八世界開始在北美廣泛用於製作掃帚上,不但味道清香、堅固耐用,還具有極佳的彈性和韌性。
木柄部份,則有樺樹、通過森林監察委員會(FSC)認證的尤加利樹或是熊果樹等,有傳統的直條木柄,也有保留木條原本姿態的天然系列;除此之外還有使用鍛鐵製成的把手,用來做為小型掃帚的握把。為了能讓木柄在使用上更精美順手,姐妹倆還雇用已經退休的父親來加入製作行列,負責木工部份。
「一把掃帚在主要的手製過程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但是加上撿選麥梗、晾乾、修剪帚身等其他作業,耗時需要一到兩周才算真正地完成一把。」
事事躬親
經營至今,除了雇用一位銷售,店內全靠姐妹倆在店裏手工製作,一年必須產出約四千根掃帚,在製作的同時,還得時不時停下來收銀和處理店內雜事。
「製作掃帚從來就不是最困難的部份,最難的是頭帶多頂帽子,像會計、雜工、銷售、製作網站等什麼都要學。」
剛開始的前幾年最難達到收支以及供需平衡,Mary表示,格蘭護島在春夏兩季時充滿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業績上升,相對的掃帚所需數量也提高;而秋冬多為本地顧客,銷量大滑。
「我們只能藉着冬日淡季時多製作,夏天則專注在銷售。」她強調,經營生意的目標並非擴大經營,而是讓這份傳統工藝持續下去。「將掃帚作為手工藝品製作,每一把都是藝術品。」
別小看這只是本地一間小小手工藝店,除了來玩的遊客在此訂購以外,網上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有日本、香港、荷蘭、美國……「我前陣子還才運了一批貨到台灣。」
為了滿足旅客的訂單,她們還在店內擺滿長盒子,讓客人可以選擇店裏買店裏寄送,或者拿着盒子登機,讓掃帚「飛」往到世界各地!
經營小檔案
資金來源:兩人存款
僱用人數:一位銷售加上姐妹倆製作
成本回收:已回收
創業總結
最滿意之處:繼承傳統手藝,並擁有自己的事業
待改善之處:店門太小,有些體積較大的特殊製帚工具搬不進店內
優點:商品特別,傳統工藝技術獨家
缺點:手工製作,產量少,淡季和熱季銷售有大落差
前景:可能擴張目前店面空間,容納更多工具,維持生意簡單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