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樂施會按:2016年的聖誕節,樂施會的教師專業發展團帶同16名香港和澳門的社工和教師到尼泊爾考察。我們從高山走到平地,到處是修復或擴建工程,空氣混濁。由於高山地勢難以發展鐵路,當地不論運送食物、生活用品及進出口貿易也只能依賴陸路,不分城鄉,交通都十分擠塞。此外,當地交通燈經常壞掉,供電電線隨處亂掛。這種混亂、擠塞正正是尼泊爾人的生活日常。以下是其中一名參與教師的分享。 說起尼泊爾,大家或會想起喜瑪拉雅山,那堣s峰聳入雲霄,是登山人士的朝聖地。然而這次旅程我卻看到尼泊爾另一面︰風光美好,但百廢待興。2015年4月一場7.9級大地震,猶如震碎尼泊爾,不少地方被夷為平地。過去兩年,經政府及國際組織的努力,部分道路及房屋已修復,但頹垣敗瓦仍到處可見,不少災民至今仍住在鐵皮臨時屋。沒有倒塌的磚瓦民房亦好不了多少,外牆裂痕處處,人民在沒選擇下仍繼續居住,不知哪天房子會塌下來。我們探訪的社區,屋子沒有獨立食水供應和洗手間,居民需攜帶容器到區內指定地點取水和共用洗手間,十分不便。 兩年前大地震 至今百廢待興 走進鄉村,情G更困難。農村多位於山嶺上,道路崎嶇險要,孩子上學和村民到鎮上看醫生,往往要徒步兩至三小時,有人甚至要以吊索飛越河谷,險象環生。山區也欠缺穩定的供電網絡,寒冬時要燒柴取暖和煮食。而冬天嚴寒的天氣不宜耕作,農民要面對數月的失收期,收入更形見拙,生活逼人。 高學歷人士移民 競爭力難升 部分山上村民到城市尋找工作,如以非正式方式被僱用,他們會失去社會保障,有人更要住進貧民窟,備受歧視。亦有村民寄望下一代能走出不一樣的路,為人父母不論如何辛勞,也努力掙錢把子女送進私立學校,接受優質教育,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然而,部分高學歷的尼泊爾人因工資水平和發展前景而決定移居海外,令國家的競爭力難以提升,形成惡性循環。可以想像,尼泊爾經濟發展的道路跟她的地理環境一樣,同樣崎嶇滿途。 身在香港的我們除了捐款給國際非政府組織外,還有什麼可做呢?在全球化的巨輪下,尼泊爾會有翻身的一天嗎? ■相關概念 ●貧窮、跨代貧窮、教育、脫貧、父母期望 ●基礎建設、生活素質、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經濟結構、產業提升/轉型、競爭力 ●階級平等、性別平等、歧視 ●政府管治、國際援助、全球化、跨國企業 ●國際貧富懸殊、發展中國家、已發展國家 文: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通識科教師K.M. Fong (教師專業發展──樂施會尼泊爾考察團參與教師) [通通識 第46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