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過去10年本港公廁翻新項目陸續上馬,政府亦預留6億元於未來5年翻新240間公廁,但審計署2019年11月底發表報告指出,部分翻新工程緩慢,如應於2012/13年完成的旱廁改建計劃仍未完成;元朗有公廁納入翻新計劃8年後仍在進行工程,當中用了7年擬定設計。
44工程4至8年仍未完成
審計署發現,截至2019年8月,44間公廁翻新工程獲批撥款並納入翻新計劃已達4至8年,但工程仍未完成,其中元朗一間公廁翻新工程早於2011年初獲批撥款,但因設計的工程範圍大,遭區內人士反對,修改後再有區議員要求安裝生物處理污物系統,又要再做研究。至2018年終開始工程,本來2019年2月完工,但拆除批盪後發現結構磚牆狀G欠佳一度停工,最新預期11月完工。
食環署計劃2005年起分階段將所有鄉村旱廁改為}水廁所,目標2012/13年完成,雖已完成441項改建,但至2019年6月仍有51間旱廁。署方解釋因涉私人地段、缺乏供水、區內人士反對等,目前計劃清拆18間旱廁,餘下33間正做研究或施工,審計署促加快行動。
另外,審計署指出全港公廁3年間損壞項目急升33%至1.77萬項。食環署解釋,可能因公眾不恰當使用公廁、設施老化、2018年起加強監察致發現損壞數目大增等。審計署認為食環署須處理損壞項目增加的問題。
審計署2019年5、6月實地視察30間公廁,發現損壞項目近400項,當中126項屬1個月內新增,有個別公廁損壞29處,包括衣物掛u、廁紙架、廁板、聹G器損壞等。181項5月已發現的損壞項目中,150個理應在接獲食環署人員知會後24小時內由潔淨承辦商修理,屬小型維修項目。審計署認為食環署須加強維修保養。——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世界廁所日
世界廁所組織2011年設定每年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聯合國2013年把它列為國際日,旨在鼓勵人們採取應對全球衛生危機的行動。2019年主題是「不落下任何一個人」,強調廁所不僅是廁所,它可挽救生命、維護尊嚴和創造機會。
聯合國2019年11月文章指出,全球約42億人沒有安全管理的衛生設施;6.73億人露天便溺,其中91%生活在農村地區。另外,全球最少有20億人使用被糞便污染的飲用水源,估計衛生設施不足每年導致43.2萬人因腹瀉死亡,並為引發腸道蠕蟲、沙眼和血吸蟲病等的主要因素。
根據聯合國資料,安全管理的衛生設施即衛生廁所設施不與其他家庭共享;人們安全、就地而毋須接觸便可處理糞便,如有與化糞池相連的}水或倒水馬桶。
聯合國期望通過2019年世界廁所日的社交媒體資源引發討論,促進各國採取行動改善廁所設施。
.廁所質素(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說明現時香港公廁的兩項問題。
關鍵字:香港公廁、問題(圖)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評估國際組織(A)對提升公共衛生水平(B)的效用(A)。
(A)↑評估時必須具比較意識,分析正反論點;須先提出評估效用的準則,如針對性、全面性、可行性等
(B)↑此為題目對象,評估時須緊扣不同選項與提升全球公共衛生水平的關係
成效大:
•促進國際協作
就可行性而言,國際組織可促進國際協作,從而提升全球公共衛生水平。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有194個成員國,並每年舉辦流感疫苗選株會議,由專家預測本年度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有助全球民眾接種較有效預防流感的疫苗組合。相反,個別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或未發展國家)掌握的公共衛生資訊及技術有限,難以準確預測即將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各自制定衛生政策難以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提高全球民眾衛生意識
以全面性而言,在資訊全球化下,國際組織的活動可引起全球民眾注意,並可設立不同主題,多方面提高市民的衛生意識。聯合國於2013年起把「世界廁所日」列為國際日、世界廁所組織每年舉行峰會,都是有力的宣傳,令人們關注安全管理的衛生設施的重要。反之,不少地方的學校教育受制於課時,籌辦的公共衛生活動主題或受眾均限制大,難以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成效小:
•程序費時失事
以時效而言,國際組織籌辦會議或活動需時,難以即時提升公共衛生水平。例如世衛FCTC 2030項目旨在支持中低收入國家按《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實施煙草控制,但相關國家須先提出申請,由多個部門組成的遴選小組審閱,行政效率不高,無法即時就減用煙草方面提升公共衛生水平;相反,各地社福機構的行政程序相對較少,可即時開展公共衛生教育活動,如推廣均衡飲食的講座等,更快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未必掌握個別國家情G
就針對性而言,國際組織未必掌握個別國家的衛生狀G,難以提出針對的措施提升公共衛生水平。世衛每項調查難以涵蓋所有國家,只能從數據估算全球情G,例如根據2001至2016年在146個國家針對160萬名11至17歲青少年所做的調查,於2019年11月發表報告,稱每5名青少年中,有4人運動量不足,但這未必是個別國家的狀G,或只能提出概括對策;反之,各地的衛生部門最能掌握當地民眾健康數據,更能制定針對問題根源的措施,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通通識 第6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