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於2018年底出台,建議政府優先推展8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發展棕地、新界私人農地、局部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及填海等,2019年2月政府全盤接納其建議。另一邊廂,特首林鄭月娥2018年10月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有建制派預計,政府2019年中便會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前期研究撥款。筆者質疑政府對發展棕地一拖再拖,卻迅速推行「明日大嶼」,並不合理。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圖:綠色和平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展開公眾諮詢時曾援引規劃署的估算,稱香港到2046年需要額外1200公頃土地,遭學者質疑「報大數」,因為估計香港人口將由2043年822萬的高峰,回落至2066年約772萬,而屬諮詢選項之一的「發展東大嶼都會」可提供1000公頃土地,已能滿足大部分需求。政府在諮詢結束前,推出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難免予人「搬龍門」之感。
填海破壞生態環境
香港房屋問題嚴峻雖是不爭的事實,但住屋與海洋並不對立,而且填海會為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除非別無選擇,否則不應輕易推行。有環保團體指出,建造東大嶼人工島可能影響在該處出沒的江豚,並會改變水流速度和方向繼而干擾珊瑚生長。可是,政府在深入研究當地的生態價值前,便為這項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一錘定音。
另一方面,政府稱透過興建人工島增加土地以提供規劃彈性的說法,掩飾了背後的財務風險。當局表示,以1000公頃人工島規模計算,單是造地成本便需1500億元,若計及基建和可能出現的超支情G,料成本更高。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2018年10月批評「明日大嶼」,指出在海中心填海沒有彈性及難應變,即使經濟周期可能導致土地需求減少,也難以中途煞停工程,仍要動用大量公帑填海。
話說回來,香港並非別無選擇。事實上,由2016至2046年間,香港公私營房屋用地尚欠230公頃,而新界坐擁過千公頃棕地未納入發展,全因規劃失當,棕地充斥露天倉庫、貨櫃場,甚至非法電子垃圾回收場,污染環境,浪費土地資源。若政府將之重新規劃,興建公營房屋,有助逾21萬居於茤衁漸咱褽玊痐W樓。
特首林鄭月娥稱,不填海會對不起下一代。惟市民眼睛雪亮,深明填海動輒花上十多年,不止無法幫助基層市民,更要下一代承受氣候變化的風險。假設海平面持續上升,有可能誘發巨浪侵襲,屆時「明日大嶼」豈不變成《明日之後》?與其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推行極具爭議的「明日大嶼」計劃,政府何不順應民意,善用成本效益較高的棕地建屋?
■相關社評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列出8個優先處理選項,發展棕地獲得83%市民支持。棕地問題是政府土地發展規劃不周的結果,為了善用土地和改善鄉郊環境,政府必須迎難而上,改善亂象,然而發展棕地絕非解決土地短缺的萬靈丹。
新界有逾千公頃棕地,小組報告認同政府應以棕地作為重點推展的選項之一,然而正如小組所言,民意基礎強大,不代表棕地可以「手到拿來」,畢竟棕地有大量經濟作業,並非閒置土地,重置賠償相當複雜。發展棕地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過度高估發展棕地對解決土地荒的作用,奢談「先棕後藍綠」,可能影響深遠。
棕地問題某程度是政府長期忽略物流用地規劃的結果。政府缺乏配套安排,棕地作業者遂見縫插針覓地經營,衍生亂象。誠然,部分棕地涉及違規經營甚至霸佔官地,然而也有很多棕地作業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中既有食品物流中心,亦有電子商貿貨倉以至紮鐵工場等,市民日常生活,由網購到一些食品供應,都有賴它們提供服務。部分棕地工場還僱用了數以百計的本地工人。據政府估計,洪水橋新發展區涉及的190公頃棕地,就有超過3000 名工人在工作。如果這些棕地作業突然終止,不僅影響工人生計,市民生活也會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發展棕地迷思太多 認清真貌迎難而上〉,《明報》,2019.01.02
[通通識 第5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