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1段)請先讓我帶大家到南台灣高雄凹子底公園附近的一個小地下室。這是星期四的晚上,在這個大約十五坪的空間堙A一位高中生正講茈L如何設計出自己的3D列印機,而台下聽他講茠漪O一群比他大上兩輪以上的工程師、學校老師與公司老闆。
(第2段)鏡頭一轉,轉到旁邊的另外一個房間,堶授\滿了各種機具,雷射切割機、圓鋸機、雷射打標機等等一應俱全。
(第3段)這房間堛漱@張桌上有另外一位年輕人正在焊接電路,他嘗試要將光碟機上拆下的零件,焊接組裝成為一台迷你雷射切割機。他們是高雄的創客(或稱自造者),我習慣稱他們為maker。
(第4段)身為一位研究物質文化的人類學家,我很好奇他們如何形成這樣的社群?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
(第5段)在慢慢打入這個圈子之後,才理解到他們就是喜歡自己動手做、喜歡發明東西的一群人,這個社群也是因為擁有共同的興趣喜好才形成。他們運用自己下班下課的時間,形成這個名為「創客閣樓」的社群,每周四在這個地下室「創客萊吧」彼此交流分享自己的創作,或是一起針對一個專題計劃分工合作。
(第6段)問起他們怎麼會成為「創客」?得到的答案常是他們從小就有拆東西、做東西的興趣,但因為學校不鼓勵,或是工作上沒有機會,所以無法真正去實踐。可是,他們心中對於自己創作物件的欲望又勢不可當,才開始自己找材料做東西。
(第7段)看這些創客熟稔地使用各式工具切割、焊接,或是寫出一行行程式讓機械動起來,使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經夢想能做出一台自己的鋼彈機器人,但都因為過早放棄理科知識的學習,最終只能成為童年的回憶與遺憾。
(第8段)這幾年台灣跟茯國與歐洲吹起一股「創客運動」,教育單位、經濟單位、勞工單位無不鼓勵這股運動,希望從教育下手,想要喚起台灣民間的創客意識與創作能量,並也期待能從中產出具有改變世界效益的具體發明。
(第9段)但從我自己在第一線的田野調查來看,目前台灣的創客運動其實還在起步階段,台灣目前的創客運動還缺乏了知識實踐的典範,也需要有更多人來支持創客空間的營運,甚至從中投資具有商業潛力的發明,才有機會讓創客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進而形成正向的循環。
(第10段) 但是,提到發明,我們除了羨慕那些充滿創意的發明家外,是否能有一個具體的方法,讓「發明」重新回到整個社會之中呢?
(第11段)更具體地說,在我看來,我們需要找回「發明學」,以及能讓「發明歷程」能夠運作的友善文化。本書《發明學,改變世界》正是以此為目標,帶我們找回發明的價值。
(第12段)本書的英文書名Inventology,即是「發明學」之意。作者姵根?甘妮蒂在MIT進修科學傳播,這一本書即是她在《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那是誰發明的?」基礎上改寫而成。雖然名為「發明學」,但其實這本書並不是一本「發明教科書」,而是收集了當代各項發明背後的故事,並且追尋背後的「人」是如何完成每一項發明的。此外,她也追問我們能從這些案例之中學到什麼?
(第13段)甘妮蒂除了將資料與訪問的成果分為五個部分,幫助我們建立起完整的發明學架構,帶我們思索如何邁向對發明友善的環境氛圍外,書中眾多的故事給了我們屬於這個時代的發明家典範。其中俄國發明家阿特蘇拉的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他的「TRIZ發明學」已經是工業設計領域最重要的工具方法之一,然而甘妮蒂帶我們回到了更重要的時期:阿特蘇拉在史達林時期因為鼓勵發明而被關進監獄的故事。
(第14段)在監獄堙A阿特蘇拉發揮發明的專長,發明了一對假眼睛,用它躲過了電眼的監控,為自己爭取到寶貴的睡眠時間。雖然之後被揭穿了,但他腦中的實驗室讓他能夠繼續抵擋肉體上的折磨與煎熬,最終撐到史達林過世而被釋放。在這之後,他還成立了「亞塞拜然發明及創造力公開學院」,宣傳他對於發明的理念與其整理出來的方法,鼓勵年輕學生發揮創意與工程能力,解決問題。
(第15段)阿特蘇拉的故事不只是一個發明家的典範,也從中看到了「發明」如何與「希望」緊緊相綁。當前人類正面臨各種嚴苛的挑戰,全球暖化、糧食危機、垃圾過量、機器人取代人類等問題,其實都待發明家結合創意與技術,帶給我們新希望。
(第16段)在書中,甘妮蒂引用了阿特蘇拉的一句話:「人口中有創意的人佔比愈高,社會就愈好,愈往高處走。」我們的未來需要更多創意,最好的策略是我們都一起變成發明家,讓我們一起從這本《發明學,改變世界》出發,走進離自己最近的創客空間,重拾發明學,也一起找回創造的快樂與希望。
(為方便出題,內文、小題曾刪改。
原文刊於《明報》世紀版,2017年2月11日)
■文章簡介
本期閱讀材料屬「閱讀報告」 。「閱讀報告」看似「平常的東西」,大部分同學對「閱讀報告」不陌生,但其實「閱讀報告」並不容易寫。「合格」的「閱讀報告」基本上要符合三個要求:文字要言不繁、內容貼切原著而能突顯原著重點。「報告」文字不簡要,不易讀,不若看原著;「報告」內容不貼切原著就是誤導,不能突顯原著重點,也不若讀原著。優秀的「閱讀報告」除符合上述要求,還要顯示「報告者」的看法,如褒貶原著、補充原著,且看法應該有的放矢,確有所見。本期閱讀材料就是一篇優秀的「閱讀報告」。
■作者簡介
宋世祥,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學程專案助理教授,亦為「百工堛漱H類學家」創辦人,目前的研究重點在於創客文化與創新創業社群。
圖:網上圖片
顧問教師﹕唯風 - 資深中文科老師,198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先後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碩士銜,現為學友社模擬文憑試籌備委員。90年代起開始為《明報》撰稿,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中國語文及文化——文化問題》。
[語文同樂 第2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