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統社會以父權主導,女性受到不同方面的歧視和限制。女權主義(feminism)提倡女性的權益,包括爭取兩性在政治、經濟與社會上享有平等機會,反對性別定型和物化女性。但女權主義近年被抨擊,有人指部分女權主義者「妖魔化」男性,爭取平權但不「平責」,令女權主義蒙上陰影。
◆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18世紀末期
啟蒙運動開始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西方社會掀起有關人權的討論,一群巴黎婦女向國民議會要求與男性平等的合法人權。當時的女權主義者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1791年發表《女權和女公民權宣言》(又稱《女權宣言》),為女性爭取公民權利,如投票權、參政權等
19世紀末起
婦女獲得公民權利
1893年,新西蘭國會通過容許女性投票的法案,是全球首批容許女性投票的國家;1920年,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Nineteenth Amendment;Amendment XIX)正式通過,禁止任何公民因性別被剝奪選舉權
20世紀中期
女性投身職場
二次大戰爆發後,由於大量男性從軍,促使女性投身勞動市場,改變社會經濟結構,逐漸在西方引發各種婦女解放運動,強調要解放婦女於法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性行為等各方面所受到的壓迫、歧視、侵犯及不平等對待。聯合國成立憲章中亦強調男女平等,1979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1990年代後
提倡國際參與
1995年聯合國制定並通過《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動綱要》,在12個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劃提高全球婦女地位;2011年正式成立「促進性別平等和增強婦女權能署」(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推動全球兩性平等、結束針對婦女的暴力等
◆女權主義爭議事件
「無畏女孩像」被指消費女權
資產管理公司「道富環球投資管理」出資在紐約華爾街標誌物公牛銅像對面,豎立一個叉腰對視的小女孩雕像,希望喚起關注女性面對的「職場玻璃天花」,但「無畏女孩像」被部分人質疑消費女權。做法引起銅牛創作者、意大利藝術家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不滿,他認為銅牛的原意是在1987年股災後帶出自由、力量的正面信息,而非「男性主導資本主義對女性的壓迫」,無畏女孩是侮辱其作品。
性別差異不等於性別歧視?
科網巨擘Google男性高級軟件工程師達莫爾(James Damore) 2017年8月在公司內部發表文章,表示女性在科技業界人數比例較低,與職場上的性別歧視無關。他提出男女興趣與能力差異部分源於生物學因素,例如女性較能接受情感與美學,令女性傾向選擇社會性或藝術範疇的職業,而男性較系統化的思維方式或令他們較喜歡編寫程式;女性側重家庭與工作平衡,男性較積極進取。他認為,Google為達「多元」目標可能降低聘用門檻,不利未來發展,主張Google「必須停止假設性別差異代表性別歧視」。文章惹來Google內外炮轟,公司亦發出內部電郵稱撰文工程師可能已違反公司守則,涉事職員3天後被辭退。
◆女權非二元對立
兩性平權運動
英國演員愛瑪屈臣(Emma Watson)2014年獲委任為聯合國婦女署的親善大使,宣揚全民參與的男女平等。她在致辭時強調爭取女權不代表歧視或仇視男士,男士都可為女士爭取權益,最終步向兩性都自由與平等。男演員Eddie Redmayne及歌手Harry Styles也表態支持;聯合國婦女署發起「他為她」(HeForShe)行動,鼓勵男性推動性別平等,香港大學於2015年更成為全球第一所在校園內推動HeForShe理念的大學。
反女權主義運動
近年性別平權運動爭議不斷,一群女性在社交網站建立「Women Against Feminism」群組,宣稱她們不支持女權主義,成員會上傳照片,手持寫上反對原因的卡紙。大部分成員贊成性別平等,但認為現代部分女權主義者矯枉過正,否定女性的傳統角色和意義,例如有人批評現代女權主義過分強調男性是壞人、女性是受害者。
◆全球女性處境(見圖)
■模擬試題
資料A﹕2016年全球性別差距*(見表)
資料B﹕評論摘錄(評論經刪節)
在很多地方,即使產生了一名女性領袖,也未必真的反映男女平等或女性地位有改善,印度在2007至2012年的總統為女性,但印度的女性地位怎樣大家心中有數。有時,女性領袖只是一種標誌(token),以選出一名女性來證明制度上沒有性別歧視,但實在的體制沒有改變,亦沒有增加女性參政的空間,不少亞洲的女性領導人亦只是繼承家族的政治遺產或是追隨男性親屬如父親的從政路。女性領袖也未必會特別關注性別議題,或特別積極爭取性別平等,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戴卓爾夫人就被批任內沒有為女性爭取任何權益。
台灣民進黨在1996年為黨內女性代表設置保障名額,要求至少四分之一的公職提名人為女性。2000年後,國民黨也引入相似的女性參政名額保障制度。2005年,台灣修憲,要求女性委員佔立法院總席次的15%。據台灣政治學者黃長玲估計,這保障制度設立後,台灣的女性參政比例由2004年的21.3%,上升至2012年的33.6%。
雖然很多人對為女性參政設立保障限額有保留,但台灣及很多其他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設立女性參政保障限額及在體制上保障女性的平等,是唯一可以打破千百年的男性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面。
資料C﹕綜合報道
近年,香港政壇女性的參與度和曝光率愈發強勁,甚至成為某些政黨的領袖。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九龍西選區全女班當選,但綜觀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以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女性民選議員在總體民選議員中所佔百分比均不超過20%,意味茖C5個民選議員中,少於一名為女性。
曾於立法會九龍西選舉當選的劉小麗認為,在香港性別定義仍然很強,選民亦有茤囮O框架,對女性的印象常常停留在「柔弱」層面,因此認為女性走出來參選是「勇敢」。而且,女性參選人也難免受到關於年紀、外表、衣茷~味等評價,相對之下,選民對男性參選人沒那麼苛刻,亦會將目光放在政綱和業績之上。
民建聯主席李慧k亦曾表示,香港始終是華人社會,大眾普遍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因此女性參政最大的考慮因素都是家庭。李說,過往黨內有不少富潛質的女成員都因為結婚而淡出地區工作,其中有很多女性都反映丈夫或長輩擔心地區工作太忙無定時、要生兒育女,或夫家不喜歡工作要拋頭露面,故推動女性參政最重要是家庭的支持。
■相關概念
平等(equality)
性別歧視(sex discrimination)
傳統價值觀念(traditional value)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及B,試描述全球女性在政治參與的情G。
2. 參考資料,試指出兩個香港女性參與政治事務的困難。
延伸回應題
3. 有人認為,為女性參政設立保障限額可提高女性的政治參與,你同意嗎?試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見另文)
[通通識 第4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