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目前,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中,已經有三家是中國企業。根據Gartner的統計,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對終端用戶銷量總計3.8億部,其中華為、OPPO和vivo三個品牌在2017年第一季度共同持有24%的市場佔有率,較去年同期增長7%,三者的市場份額分別是9% 、8.1%和6.8%。
這些有茷雃n成本控制力且進取心十足的中國廠商,正在全球的各個市場尋找突破口。然而,對於專業的「訴訟公司」來說,他們正是送上門來的絕佳中國「大肥羊」。
根據Patent Freedom的統計,每年以收取專利費用而生的公司在全球發動的專利訴訟呈不斷上升之勢,2004年為588件,到2011年已經上升到4602件。
蘋果、惠普、三星、索尼等都是訴訟攻勢中的最頻繁被告。例如,2015年全美3500多件專利訴訟官司,最常被告上法院的公司中三星高居榜首。
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一部智能手機中,各種專利費用已佔到出廠價的約8%至10%,如果再加上各種專利訴訟所產生的費用,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更大的威脅來自於巨頭公司的「追捕」,為了在份額上形成壓力,有時候大公司也會採取專利戰的方式打擊中國廠商。
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曾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標準核心專利組合(SEP),並下發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諾基亞也起訴過華勤公司8起專利侵權。
在談到目前中國廠商在專利申請上和國際廠商的差距時,智慧芽首席專利分析師賈郡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中國企業接觸專利概念的時機較晚,而且研發能力普遍較弱,因此體現在專利上就是「專利佈局較晚、技術布局單一」,導致大量的基礎專利落在國外競爭對手的手中。但這也並不代表中國廠商只能處在被動的一面。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手機廠商在專利上已有意識的做自我保護,申請量和申請質量逐年攀升,且中國手機供應鏈的創新也在增加,這些都將成為出海「打仗」的護盾。